您现在的位置在:
丁永宣:1959年考入交大,任女篮队长。
研究生毕业后留校,研究员。
从进交大就在当时的高校篮球队打球。1959年我考进交大造船系,毕业后又读研究生,从进交大就在当时的高校篮球队打球。从1960年开始,高校队在交大,而且同时也算是上海市二队,有资格参加高校全国赛和全国篮球甲级联赛,后者以前都是只有专业球队参加,交大队能参加,自然是业余队的光荣,但身上的担子也非常重。毕竟人家是靠篮球吃饭的呀!她们都是经过全国拔尖选上来的,论身体素质、战术头脑、控球能力都是一流的,我们与她们比赛,行吗?
交大女篮不仅接连多次拿到高校冠军,而且在全国甲级比赛中也能胜专业省队。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交大女篮不仅接连多次拿到高校冠军,而且在全国甲级比赛中也能胜专业省队,一度引起了不小的社会轰动。回想当时,我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首先,我们有上海市政府领导、市体委、市高教局、上海市篮球协会的支持、放权。1960年代初是物质生活困难的年代,“吃”对运动员来说更显得重要,上海市将上海二队的油粮、肉鱼类指标下放给交大,让交大篮球队享受专业运动员的伙食供应,这就从基本上保证了我们对蛋白质、卡路里的需要,从而保证了我们的训练运动量。当时的市委候补书记、市委教育卫生部部长杨西光和副市长宋季文就是常来观看我们比赛的座上宾。虽然交大女篮队就是上海市二队,但市里领导不再具体插手我们队的思想、业务学习等各项工作,充分信任交大校领导能做好这一切,然而又时时关心,甚至常常来看我们的比赛,赛后还跟我们促膝谈心,以资鼓励。我还记得当时的市委候补书记、市委教育卫生部部长杨西光和副市长宋季文就是常来观看我们比赛的座上宾。
在交大,学校领导和师生对篮球队更是关心。从书记、校长到有关的处长、部长、系主任,篮球队的事无不一路开绿灯。队里后来还配了专门的政治指导员,这就为思想工作提供了保证。篮球队宿舍与队员自己专业的同学分开,自成体系,保证了行动的统一性。功课上的事由教务处和各系有关方面协调,具体到组织、安排 任课 老师帮助补课等,使队员们的学习和比赛两不误。比赛出去拉下课有同学 和 老师补。同班同学还会给予精神上的关心和支持。我们果然打出了“胜不骄,败不馁,顽强作战;动脑筋,打配合,以智取胜”的风格,成为当时业余队中的顶级队。学校领导一直强调,我们是业余队,是大学生的篮球队,一定要打出自己的风格和水平。在这样一个体制的培养下,我们果然打出了“胜不骄,败不馁,顽强作战;动脑筋,打配合,以智取胜”的风格,成为当时业余队中的顶级队。交大的老师和同学都以交大有这样一支篮球队而感到骄傲和兴奋。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上海市东川路800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