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在:
王希季:(1921.7~)空间返回技术专家。白族,云南大理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9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动力及燃料专业硕士学位。1954年到交大任教。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研究员。1960年代,主持我国第一个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总体设计;1970年代起任我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系列总设计师。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当听到朱鎔基总理宣读的功臣名单中有我的老师王希季教授时,我心情十分激动,为老师获此殊荣而高兴。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1958年,中共上海市委决定研制火箭。据此,由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抽调优秀毕业生和教师成立力学班。王希季教授主讲火箭发动机原理,何友声老师主讲空气动力学。我当时就读于交大船舶动力系,被派到力学班学习。王希季教授主讲火箭发动机原理,何友声老师主讲空气动力学。两位老师讲课认真,讲解深入浅出。力学班经过“单科独进”的学习,集中在新上院,在王希季领导下,开始了中国第一代火箭的设计。交大的学生负责设计发动机及其动力装置、控制部、战斗部,同济的学生负责弹体结构的设计,复旦的学生负责弹道的计算。我负责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充装系统的设计。我带领3个人到杭州制氧机厂做“杜瓦瓶”液氧损耗试验。
为了火箭早日升天, 王 老师和年青人一样加班加点。为了火箭早日升天, 王 老师和年青人一样加班加点。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大褂工作服指导我们设计,解决难点和纠正错误。记得我设计“杜瓦瓶”圆柱体外壳的法兰环,为了追求美观,把环放在圆柱体内侧。 王 老师一看就笑了,他说,工人不能到圆柱体里面上螺丝。
在 王 教授和何友声等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火箭的试制,在上海郊区发射成功,当时为了保密,新闻媒体没有报道,可是被在东海捕鱼的日本渔民看到了,第二天日本报纸就报道: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火箭。
为了纪念此事,1999年上海市在当年的发射地立了一块纪念碑,王希季亲自到上海为立碑揭幕。
上海火箭成功发射后不久, 王 教授及其所领导的研究机构成建制地调到北京,归属航天部管辖。1970年4月24日,随着一曲《东方红》的旋律通过广播电台在神州大地回荡, 王希季 教授领导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了,它扬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和壮了国威。
每次见面他都谆谆教导我要好好工作,报效祖国。当时,我也被调到北京,在国防科委规划计划局工作。我常到航天部去看望恩师,每次见面他都谆谆教导我要好好工作,报效祖国。在文革期间, 李勃仲 教授到北京出差,王希季在北京东安市场东来顺饭店宴请 李 教授,我出席作陪。席间两位老教授话叙别情,侧重船舶动力系情况。 李 教授在文革中受冲击,心情不好,王劝说他不要怕,往事堪回首,力学班的功绩不能磨灭。要相信党,要抓紧时间把《船舶内燃机》一书写出来,一定要署名。有一次选举北京市人大代表,王希季是候选人,我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投了恩师一票。此 时的王 老师已是满头白发,但身体硬朗,思维敏捷,他握着我的手说:往事堪回首,力学班的功绩不能磨灭,在交大积累了很多宝贵资料,你当年绘制的液氧损耗曲线还在用。
两位都是交大校友,一位是国家主席,一位是“两弹一星”功臣。
1999年9月19日,《深圳商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江泽民主席授予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大幅照片,江主席把奖章挂在王教授身上。这是最高奖赏。我记得陶爱珠副校长来深圳与交大校友共度“交通大学百年华诞”时说起江主席说“我毕业于徐家汇那个交通大学”时,交大校友报以热烈掌声。这张照片有历史意义,两位都是交大校友,一位是国家主席,一位是“两弹一星”功臣,十分珍贵。我建议将此照片放大放在校史室内,让它激励后人前进。
(作者:上海交大校友)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上海市东川路800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