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在:
陈明义: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专业,继入交大造船系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974年调厦门水产学院执教,后升任副院长。1984年起任福建省领导。
一 建校百余年,桃李满天下
英才辈出的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优良传统和“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交大精神品格,培养了一大批推动国家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具有卓越贡献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艺术家……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代又一代交大人在不断奋进的历程中,形成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优良传统和“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交大精神品格,培养了一大批推动国家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具有卓越贡献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艺术家……如同璀璨的群星,为母校、为炎黄子孙增添了光彩。1962届校友,福建省原省委书记、省长,现任福建省政协主席陈明义校友,就是那璀璨星群中的一颗。
2004年8月中旬,骄阳似火。我与叶敦平、朱积川3人承接“传承交大办学传统,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课题开展校友访谈调研,以总结和研究交大的传统与精神。怀揣热切的心情,于8月16日来到福州,采访百忙中的陈明义校友。
走进福建省政协大楼,进入陈明义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书籍,组织的选择,责任的选择,有时必须放弃兴趣的选择。更引人注目的是书橱上端一艘艘精致的船舶模型,我们仿佛走进了“船模陈列室”。陈明义一语道破:“我的专业是造船,现在虽不能从事这个专业,但也一睹为快呀!”简短而又深情的话语,让我们联想到他曾说过:“组织的选择,责任的选择,有时必须放弃兴趣的选择。”是呀!为了工作的需要,他放弃了所热爱的造船专业,离开了执教18年的讲台,步入从政生涯。尽管光阴荏苒,他离开母校已有31个年头,但眼前的陈明义仍然激情满怀、英姿勃发、才气横溢。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交大毕业生所具备的优良素质。
母校教育我们饮水要懂得思源!访谈从交大校园里镌刻着的“饮水思源”碑文谈起。陈明义说,别小看这四个字,这是交大的传统,它的内涵是爱国、爱校、爱父母,和知恩图报。母校教育我们饮水要懂得思源!他深情地说:“离开母校越久,这四个字在心中越清晰。我相信,校友们都会铭记心头。”他曾心怀感念地题写了“饮水思源”送给他的母校福建师大附中,希望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一谈到母校交大的传统与精神,陈明义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他说,母校从严治学和实事求是的传统让他终身受益。
二 从严治学的传统教会他从严治事
陈明义于1957年考入上海交大,1962年毕业,那一年正逢高校研究生首次统招开考,全国计划招生1500名。当时,虽有计划招生的人数,但在操作上却宁缺毋滥,实际上只招收了1050名,交大最后只招收23名,而造船系仅收6名。他说:“我家祖祖辈辈是平民百姓,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新中国成立,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很好的受教育机会。我不仅大学毕业,而且有幸成为当年交大造船系研究生的六分之一。”
当年上海交大从严治学的四句话:“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陈明义谈起了当年上海交大从严治学的四句话:“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他说:“导师江可宗,以及指导过我的老师何友声、盛振邦、张寿等,当时他们虽然都还年轻,但他们的学问、人品都是一流的!”船舶流体力学是门新学科,当时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论著,参考书全是国外的,从英国做访问学者归来的 盛振邦 教授等一批老师站在学科前沿,刻苦钻研,以扎实的基础开出我国船舶流体力学专业几门新课,并参加了“国际船池学会”,在国际该学科领域中交大很快占有了一席之地。
陈明义畅谈了当年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他住的南一宿舍103室,离交大华山路校门很近。每当入夜,宿舍里便灯火通明, 何友声 教授开辟教学的“第四单元”,成为校园里人人皆知的佳话。
杨槱 教授、 王公衡 教授、 张寿 教授、 盛振邦 教授、 刘应中 教授、 黄祥鹿 教授、 陶尧森 教授……交大教师们严谨治学、民主开放的学风,为我树立了榜样,使我终身受益。陈明义深情地回忆着指导和影响他的师长们,情不自禁地多次重复着:“交大教师们严谨治学、民主开放的学风,为我树立了榜样,使我终身受益。他们都是一流的!”。在师长们指导下,陈明义和另外一位研究生汪石真共同完成了“有汇滑行理论与减小滑行艇喷溅阻力的研究”,有关论文发表在《中国造船》和《上海力学》杂志上。1966年,陈明义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当了140教研组的教师,直至1974年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离开交大,前往厦门水产学院执教。交大严谨的治学传统教会我从严治事!“我在交大生活的17年令人难忘,交大严谨的治学传统教会我从严治事!”他如是说。
在交大良好校风熏陶下,陈明义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认真地实践“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他认为,首先要学会做人。他说:只有堂堂正正做人,才能清清白白做官!“做官是一阵子的事,做人才是一辈子!只有堂堂正正做人,才能清清白白做官!”“入了党,做一个好党员也是一辈子的事。”这是陈明义为人处事的座右铭。他常常用20个字要求自己,勉励朋友:“勇于实践,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争创一流。”他说:“工作中有许多学习的机会,就看你是否抓得住。”“善于学习,特别要抓住‘善’字。”在担任省级领导工作的20年间,他调换过7个岗位。每调一处,他都会对秘书说:“让我们一起再上一次大学吧!”在担任副省长之始,他分管文教工作。获取知识,集思广益,这大概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但是在每次省长办公会议上,无论什么议题,他都认真听取各个部门的汇报和每位副省长的发言,自己也思考,发表意见,最后,在诸多工作面前他分清主次、解决矛盾、判断总结。“每次省长办公会,对我来说都是上了一堂课。”“每次下基层调查研究也是学习的好机会。”获取知识,集思广益,这大概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
作为知识的获取与存储,以及能力的形成和发挥,陈明义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妙喻:“圆球理论”。“一个人的素质就像一个圆球,里面储存着能量,那就是知识。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圆球中存储的能量就会越来越多。”他认为,工作为一个人潜在能力的发挥提供机会,“就像圆球面上有若干个洞孔,今天你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把对应的窗口打开,光就射出来。明天不做这项工作,让你做另一件事,你照样可以打开另一个窗口射出你内含的能量。素质高,储备的能量足,光就可以射得远。”他提醒说:“要注意能量的交换,在释放能量的同时,也要吸收能量。”他认为这样才能适应工作变换、角色变化的需求。
从一名上海交大教师、水产学院副教授、系主任,到水产学院副院长;从省科委副主任、主任,到副省长;从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到省委副书记兼任省委组织部长;从省长到省委书记,直至今天担任省政协主席……他的大半辈子就是这样在角色转换中周而复始地实践能量交换、吸收、存储与传递。角色不断地在变,窗口不断地在开,也不断地在关,但释放能量、吸收能量、营造良好环境永远不变。“圆球理论”是他善于学习、争创一流的形象表达,也客观地描述了他21年的从政生涯,展示了他的人生哲理。
三 求真务实的传统赋予他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培养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尤其是理工科学靠数学推导,靠实验数据说话,靠实践验证,决不能弄虚作假。陈明义说:“科学精神是培养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尤其是理工科学靠数学推导,靠实验数据说话,靠实践验证,决不能弄虚作假。”在交大期间,他经常进船模实验池作实验,他说:“船舶的性能曲线是通过模型试验或实船测试测出来的,不能随心所欲,任意篡改。”母校培养了他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了他艰苦务实的作风。他始终坚持,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他列举了自己两次升迁经历,说明共产党员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务实作风。
—次是他从科委主任变为副主任。1984年,福建省委组织部通知,省委书记项南要找他谈话。时任厦门水产学院副院长的陈明义意识到,组织上可能对他另有任用。他回忆说:“我主观愿望是回上海,到母校去当专业教师,我比较适合当老师。”当时,原厦门水产学院党委老书记石益同志也舍不得放走陈明义,就给他带上一封写给项南同志的亲笔信,信中提出留住陈明义的理由是水产学院属国家水产部管,调干部要通过水产部同意。当项南同志告诉陈明义,省委准备调他出任省科委主任时,陈明义出示了“尚方宝剑”,不料项南同志早有准备,马上说:“不用了,我已给水产部部长打过招呼了,他们同意了。”一向服从组织决定的陈明义此时只能服从,但实事求是的潜意识提醒他:不熟悉工作是任新职的不足,他应当先从副手做起。他诚恳地向项南同志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项南同志采纳了他的意见,说:“那好办,你就担任省科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主持工作,但没有正主任。”于是,省委原来议定陈明义担任科委主任变为副主任,不过,8个月后又正式转为科委主任。
另一次是他向中央表示“不能胜任科技部长工作”。2000年末,中央政治局、中组部拟在全国范围内物色有过科技背景的正省级领导出任国家科技部部长,陈明义被选为合适对象。又是这位学者型干部,实事求是地认为在科技日新月异变化的今天,他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以及他的工作背景无法担此重任,他经过再三考虑后,用理工科惯用的思维方法“让数据说话”,向中央领导表达了心声——
从熟悉科技领域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自己的担心:“如果我再年轻10岁,我愿意担当。但现在我已过60岁了,等我跑完全国30个省市,弄明白1000多个专业领域是什么概念的时候,大概已快退休了。”
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背景进一步说明他的担心:“我读书在交大。交大虽然是所名校,但我没有做过名校的校领导。后来虽然在厦门水产学院任校领导,但这是个比较小的学校;我任科委主任是在科技还不够发达的福建省……”
他恳切地对找他谈话的中央领导同志陈述,他在短时间内不能胜任科技部领导工作的理由。他说,一旦出任国家科技部工作,就要踏踏实实地当好党中央的科技参谋,帮助中央提出科技发展的战略规划,拿出科技改革的大政方针,以支持科学技术事业与时俱进发展,不能光口头说重视科技,而不拿出具体措施、办法来。
他用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提出一个假设,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按现有的状态,如果出任科技部长,拼命努力,其绩效也只能打60分,得不到高分;如果面对院士们作报告,可能有些专业的话会说不准确或根本不正确,“这样是会耽误事情的!”
中共中央在讨论他的意见后认为,他从大局出发,实事求是,同意他的意见。
采访到此,我们忍不住地打断了他的话:“陈主席啊!人家是要官、跑官、买官,你是给你官却不要官!这何止只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人生追求,您使我们十分敬佩!”在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学者风范,一种科学精神。他能精确地掌握自己人生的取舍,这是我们对他感性的印象,也是理性的认识。
四 “饮水思源”的传统启示他知恩图报
树有根,水有源。陈明义在开始接受访谈时就提到交大校园里镌刻着的“饮水思源”碑文,这“四个字的传统”也镌刻在他的心头,他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忘母校的教诲之恩,尤其不忘党和人民的哺育、培养之恩。给他知恩图报的启示。他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忘母校的教诲之恩,尤其不忘党和人民的哺育、培养之恩。
陈明义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里。他说:“我的一生是12个字:党的培养,党的信任,党的关怀。”他9岁时加入少先队,是福州市最早的一批少先队员之一;15岁在中学加入了共青团,进了大学后任团支部宣传委员,大学毕业时任团支部书记;1960年12月26日,20岁的陈明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当时全班第一位新党员。他清晰地记得入党那一天的情景:隆冬腊月,寒气逼人,正是毛泽东主席的生日。党总支副书记卢积才一席话令他刻骨铭心:“共产党员就像是一盆火炉,有一种凝聚的力量,放到哪里就在那里给群众以温暖。”这段话,成了他终生的行为准则。
陈明义回忆:进上海交大时,学校要求同学们走又红又专的道路,考上研究生后,学校又要求大家“立雄心壮志,攀登科学高峰,做优秀登山队员”。当时,造船系分成6个专业,其中船舶流体力学、船舶结构力学这两个新专业犹如给船舶添上两个翅膀。为了祖国海军的强大和领海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努力学习,做优秀登山队员,这就是他为之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的目标。
“服从祖国需要!党指向哪里,就奔向那里!”这是那个时代的响亮口号,也是今天对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服从祖国需要!党指向哪里,就奔向那里!”这是那个时代的响亮口号,也是今天对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陈明义认真履行入党誓词,实践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忠诚。他回忆进交大后遇到的三次考验:第一次是进大学时正值上海酝酿成立摩托艇队,组织上号召年纪轻、体重轻、学造船专业的学生去报名,他二话没说就报了名,后因情况发生变化,改为招收中学生而作罢。第二次是研究生毕业时,党组织动员党员教师报名赴边疆黑河负责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已是共产党员的陈明义在征得未婚妻同意后再次报名。想起当时情景,他至今仍然有点激动:“我写信给小林,对她说,那是准备一辈子在边疆工作的。她回信说,我到哪里,她就跟我到那里。”后来因为改派党员干部去而没有成行。第三次是动员支援西藏教育建设,他又报名了,却未获批准。在接受采访时,陈明义坦言:“一切服从党安排,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只要是国家需要,我就会主动站出来接受挑选。”不会掺杂私心,也不患得患失,党总支副书记在他入党时说的那段话,是他心中永不熄灭的炉火!
陈明义以实际行动报答党恩,报答人民之恩,诠释了母校教育的成功。陈明义以实际行动报答党恩,报答人民之恩,诠释了母校教育的成功。新闻媒体记录了他胸怀赤子之心,勤政为民的一个个感人的镜头:
1996年11月5日,陈明义出任省委书记第10天。他忙完白天的公务后,不顾一天的疲劳,又连夜驱车100多公里,奔赴宁德地区慰问“五老户”、受灾户,调查研究这个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进展情况。6日下午,驱车数十公里,前往受灾较重的泥湾村。7日上午,又赶到革命老区梧柏村,走访了“五老户”。梧柏村的“五老户”反映村里至今没有电话,信息不灵。从老区回来后,他一直惦记着这件事,叮嘱有关部门尽快给予解决。
1997年的日历才翻过几页,陈明义就风尘仆仆地下基层调查研究。在莆田市,他到工厂、到国有企业看望困难职工和残疾人;到湄州湾北岸看望农村贫困户,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温暖。
春节将至,闽西北天寒地冻。陈明义踏雪走访他挂钩扶贫的建宁县。他已经20次深入到这个县指导工作,帮助那里的干部、群众总结经验,改变山区落后面貌。每次下乡带回来的问题,他都及时找有关同志商量解决的办法,盯住不放,直到落实为止。
“陈书记是个‘平民官’,他胸中装的是我们老百姓。”群众说:“陈书记是个‘平民官’,他胸中装的是我们老百姓。”
陈明义在工作中有3张自制的表:“时间表”是他的工作日程表;“进度表”是每项工作的进展表;“温度表”是时刻提醒他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改革开放的20年来,福建取得了长足进步,他是亲身经历者,也是历史见证者。
在福州短暂的采访快要结束了,作为现福建省政协主席的陈明义最后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岗位,做任何事,都要摆正位置,尽力而为。现在的工作不像原来在省委书记、省长岗位上那么繁忙,也不需要打开许多窗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政协要大力支持省委书记、省长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他认真地说:“政协工作不是省委,不决策,不是人大,不立法,不是政府,不行政,不是司法部门,不执法。政协工作就要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指导下,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他胸中装进了新的数字:“3456”。他思考着如何将34个界别人士和56个民族群众组织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与执政党同心同德;思考着如何表达和反映社情民意;思考着如何集中有识之士,尤其是成功人士的建设性意见,共创团结、发展、稳定的新时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零距离接触陈明义,他留给我们的是智慧而务实、自信而谦逊的学者形象。他让人想起了他的同乡林则徐脍炙人口的自勉之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想,用这一对联来形容陈明义,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上海市东川路800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