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在:
中国第一枚火箭研制发射,上海第一枚导弹及第一枚运载火箭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架超音速民航客机上天,中国第一本《生物力学》教材问世,都是载入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史的重大事件。人们也许不知,在这许多个“第一”中,无不凝聚着一位交大人的心血。他,就是1952届交大校友潘先觉。
一 才华横溢的“江南才子”
1930年10月,潘先觉出生于浙江绍兴。在历史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聪明好学的潘先觉,自幼便熟读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小学毕业后,他考取了蔡元培曾任校长、鲁迅当过教师的重点中学——绍兴中学。在这里,潘先觉打下了扎实的国文和科学基础。高中毕业后,家境贫寒的他没有继续升学,而是满腔热情地参加了革命。高中毕业后,家境贫寒的他没有继续升学,而是满腔热情地参加了革命。经过干校培训学习,便随军南下参加解放舟山群岛的战役。定海解放后,潘先觉被评为“人民功臣”,随后调到宁波专区粮食局从事粮食调拨工作,并参加了剿匪反霸、土改、镇反、三反、五反等运动,历任土改队员、文书股长、机要秘书、五反工作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和政府为了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准备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需要大量又红又专的知识青年。1952年5月,潘先觉奉调到浙江大学补习温课,并在三个月后参加了浙江省高考。当时,国家正在大力发展重工业,本想学医的潘先觉怀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思想,国家正在大力发展重工业,本想学医的潘先觉怀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思想,报考了以工科见长的交通大学。报考了以工科见长的交通大学。凭着扎实的基础,他一举成功。
到交大报到的次日恰是中秋。是夜,圆月高悬,新生们聚集在大草坪赏月度节,潘先觉不由吟诵起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几天后,又逢新中国成立三周年国庆,全校同学彻夜狂欢,在广场上跳集体舞至深夜。
在交大的第一年,他们在学校附近的“立信会计学校”旧址读书,第二年才搬进徐汇校园,住进了执信西斋学生宿舍。这是一幢红色三层楼房,在里面住过的交大学生中,出了不少名人。就在他们入住后不久,刚回国的钱学森学长回母校访问。钱学森在他的老师、时任副校长的 陈石英 教授陪同下,重访曾经住过的这幢宿舍。潘先觉和同学们怀着崇敬而激动的心情,热烈欢迎这位闻名遐迩的著名校友。这是巧合,也是缘分。当时他没想到,以后他会与钱学长走得更近,成为钱学长的学生和部下,亲聆他的教导。
潘先觉是一个有着革命工作经历的“老大哥”。相对于许多从中学直接考进大学的同学,潘先觉是一个有着革命工作经历的“老大哥”。由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他被学校分配到机械系精密铸造专业学习,班上有好几个像他这样的“调干生”。铸造专业俗称“翻砂”专业,工作又脏又累,环境比较艰苦,因而分配进这个专业的学生普遍情绪消沉,纷纷想转专业。于是,经受过革命锻炼的调干生进入这个班,便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除了学习知识,他们还承担着帮助学校做好同学思想工作的任务。
是时代和祖国的需要选择了我。学一门就要专一门,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实践出真知,行行出状元,条条道路都通向共产主义。进机械系的第一天,他们便聆听了系主任、著名金相学家 周志宏 先生的教诲。 周 先生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工业化出力。接受过革命教育的潘先觉思想觉悟自然比其他同学高,他认为:“是时代和祖国的需要选择了我。学一门就要专一门,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实践出真知,行行出状元,条条道路都通向共产主义。”在这样纯朴高尚的思想指导下,他以身作则,热爱本专业,并带动其他同学努力学习。勤奋刻苦的潘先觉取得了每门功课都是5分的优异成绩,同时又热心帮助他人,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也受到学校的器重,不久便被安排“半脱产(学)”学习,担任了学生团支部书记、系党总支副书记、学生会常委等职务。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潘先觉还自觉坚持每周一万米的长跑锻炼,为以后的紧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健康基础,如今虽已年逾古稀,仍能健步如飞。
1956年交大6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的交大校友陆定一同志也前来参加。潘先觉的专业设计“铸造机”被选到展览会上展览,多才多艺的潘先觉被同学们誉为“江南才子”,赢得了不少女同学的爱慕,其中一位与他同级的女同学后来成为他的终生伴侣。受到师生们好评。他的指导老师沈嘉猷教授对这位高足赞赏有加,要求同学们向他学习。多才多艺的潘先觉被同学们誉为“江南才子”,赢得了不少女同学的爱慕,其中一位与他同级的女同学后来成为他的终生伴侣。
这时期,毛泽东同志向全国青少年提出了“学习好,身体好,工作好”的要求,潘先觉以优异表现被评为交大首届“三好全优生”之一,获得了彭康校长颁发的“三好全优生奖状”和一支钢笔的奖励。他所在的班级也被评为“三好全优班集体”。获奖那天,全班同学兴奋而自豪地围着锦旗合影留念。毕业后,品学兼优的潘先觉留校工作。
二 研制中国首枚火箭的主任工程师
1957年2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科技人才汇聚清华大学,成为力学研究班学员。这个研究班是钱学森等归国专家为满足国家教育、经济、国防建设对高级人才的需要而提议举办的,研究班正、副班主任即由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和副所长郭永怀以及清华大学副校长钱伟长担任。交大的何友声和潘先觉等几位青年教师由学校推荐进了这个班。何友声担任了力学班党总支书记,潘先觉则担任了团总支书记、党总支青年委员和清华大学团委委员。
力学研究班结业时,其中一批优秀学员被挑选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参加航天动力学及动力装置(火箭发动机)课题研究,潘先觉是其中之一。钱学森、郭永怀对这项研究非常重视,亲自指导这批青年人,向他们介绍国外论文、书籍以及实验中要重点注意的问题。他们很快就承担起设计中国首枚火箭图纸的任务,潘先觉负责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当时,既没有外国专家的帮助,又没有国外图纸可供参考,除了钱学森百忙中指点一二,就全靠这群年青人的创造性劳动了。经过两个多月的日夜苦干,1958年国庆节前,一套绝密的火箭图纸终于问世。图纸很快就通过有关部门审查,并决定投入研制。这年年底,潘先觉等一大批研究人员移师上海,开始筹建上海火箭技术设计研究院,院址设在淮海中路淮中大楼。在中科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开始了将图纸变为实物的努力。
潘先觉担任了首枚探空火箭的主任工程师,而交大动力系的 王希季 教授则调任该院总工程师。在上海火箭设计院,潘先觉担任了首枚探空火箭的主任工程师,而交大动力系的 王希季 教授则调任该院总工程师,两位交大人成为设计院的两个技术核心人物。在火箭研制过程中,钱学森每到上海必前往指导。经过一年多拼搏,中国首枚探空火箭终于问世!为确保发射成功,他们在实验室反复试验,以确保性能可靠。同时,在上海南汇县老港海滨建立了火箭发射场。火箭发射万事俱备。
1959年冬,南汇海滨寒风凛冽。为确保发射时风力不大和晴空万里,他们在海滨建了一个小型气象台,每天收集当地的小气候资料,供发射时参考。发射场设置了一个临时现场指挥部,架设了通向各路的电话线。设施虽然简陋,工作却一丝不苟。潘先觉作为发射总指挥,常驻现场指挥部。
1960年2月19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各项气候指标都适宜火箭发射,现场指挥部决定这天发射火箭。上海市领导和驻沪空军首长来了,正在沪上的钱学森也来了,设计院领导则全体到现场观看。中午12点半,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潘先觉果断按下起飞电钮,银色火箭冲天而上,呼啸着划破东海的上空。银色火箭冲天而上,呼啸着划破东海的上空。中国历史上第一枚火箭成功上天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枚火箭成功上天了!发射现场一片欢腾,钱学森和其他领导高兴地与潘先觉等研制人员一一握手祝贺,并合影留念。在海军舰艇的帮助下,当天傍晚就将装载着仪器设备的弹头舱成功回收。
然而,当时这条消息是绝对保密的,严禁公布。但也拍了一部纪录片,仅供内部观看。纪录片送到中央,引起中央高度重视。1960年春天,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引起了国家最高领导的关注。
他们又连续发射了两次,并载有小猫小狗等动物上天,为载人航天实验做准备,每次都成功回收。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引起了国家最高领导的关注。
三 毛主席说,交大学生还会放火箭!
就在上海火箭设计院研制火箭的同时,解放军和北京市有关单位也在进行同样的研制工作。解放军的研究还有苏联专家亲自指导。当首枚纯国产火箭在上海研制发射成功不久,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彭真来到上海,专门到设计院观看。潘先觉受命为彭真讲解。在火箭陈列室,潘先觉指着火箭实物及元器件,向彭真详细介绍产品性能、指标、研制情况、经验教训等,并解答彭真提出的许多问题,足足花了三四个小时。
随后,国务院副总理、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在中科院副院长张劲夫以及钱学森等陪同下,也来到上海设计院视察。他们观看了火箭发射的纪录片,又听取了汇报,对上海的研制工作非常满意。随后,聂荣臻提出要到火箭发动机地面试车站观看热试车。设计院领导当即指定潘先觉等负责做地面实验给聂荣臻一行观看。当聂荣臻看见火箭研究人员时,不由大为吃惊:上海这班率先研制出火箭的科研人员,竟然大多是毛头小伙子!总指挥潘先觉不过30出头,上海这班率先研制出火箭的科研人员,竟然大多是毛头小伙子!技术人员多是20多岁刚出校门的交大毕业生。爱才的聂荣臻当即就想把他们纳入国防军工体系,让他们参军当技术军官。但后来上海市委、市政府不肯放人,只得暂时作罢。不久,中央组织部即下令,凡从事航天工作的科技人员一律留下,不再回原单位。从此,王希季、潘先觉等一批交大人就全部留在了航天系统,成为开拓中国航天科技的技术骨干。如今,这批交大人多数都已离退休,但仍有少数参加了2003年“神舟5号”首次载人航天的活动。
(毛主席在上海延安西路200号视察火箭,左1为潘先觉,
左2为市委书记柯庆施)
聂荣臻回北京后不久,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的陪同下也来到上海。1960年5月28日傍晚,毛主席在杨尚昆和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柯庆施、副书记陈丕显、第一副市长曹荻秋、分管科技的副市长刘述周、科委主任舒文等陪同下,在延安西路200号视察了火箭实物。设计院领导再次指定潘先觉担任汇报。听完汇报后,毛主席问潘先觉:上海交大是否有火箭专业?潘说没有。毛主席说,我只知道上海交大有火车(机车)专业,学生会开火车去南京请愿,上海交大学生还会放火箭!但现在才知道,上海交大学生还会放火箭!说完就笑了。潘先觉说,这是在主席的“实践论”指导下取得成功的。毛主席听后更为高兴。事后有同事笑说潘先觉“拍马屁”。其实潘先觉说的是肺腑之言。在他看来,哲学是“智慧的精华”,是可以指导一切的。
不久,美国、苏联、日本等国便探得上海火箭发射连续成功的消息,大为震惊。尤其是苏联专家,还以为他们的技术泄密了。其实,参加这项中科院和上海市合作研究重大项目的研究人员,根本无从得知苏联的技术。因为那是军方的绝对机密。在我国1990年代编写的《中国航天志》中,重大科技成果第一项便是上海的火箭首发成功。第二项才是军方的火箭导弹发射。交大校友为上海争了光,上海也引以为自豪。1999年,上海市政府和南汇县政府在火箭发射原址上建起了纪念碑,那里成了上海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爱国、爱市教育的基地。
四 “文革”后执教母校“生物力学”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百业凋敝,科研教育更是“重灾区”。潘先觉所在单位也实行”军管”,这位在航天科研中有重大贡献的专家,被下放到厂里开机床。“四人帮”倒台后,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提出“追科学”,并赋诗一首:“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科学的春天终于到来了!
时任上海交大党委书记的邓旭初是潘先觉读书时的“政治经济学”老师,后来继任的党委书记何友声又是潘先觉在清华力学班党总支的同事。在交大大力发展教育之际,他们邀请潘先觉为母校开辟新兴边缘学科“生物力学”的教学工作。“生物力学”是生物医学工程的理论基础,涉及人体脑细胞、骨骼、血液、软组织等科学研究。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一无教材,二无师资,三无经验。潘先觉接受了这项任务,借调回交大。他发扬攻关精神,经过一年多艰苦奋斗,他发扬攻关精神,经过一年多艰苦奋斗,终于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生物力学》教材,并在力学系开设了选修课。终于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生物力学》教材,并在力学系开设了选修课。这门课作为新生事物经媒体报道后,轰动一时,全国各地不少大学生来函要求选修此课,有的还表示毕业后愿终生从事这一学科的工作。除在交大开课外,潘先觉又接到浙江大学、上海科大、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邀请,介绍此学科。上海科大还要他去该校参加《生物力学》学术杂志的审编工作。而《生物力学》教材由交大出版印行后,也受到许多高校青睐。如今,作为这门学科的第一本教材,《生物力学》已由交大校史博物馆收藏,其底稿也由上海档案馆收藏。
在几十年的航天研究中,潘先觉先后担任了火箭、导弹研制的主任工程师,设计师室主任,发射场、试验场总指挥等,以后又调任超音速航空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是一名高级工程师。
(潘先觉在火箭发射场纪念碑前留影)
年事渐高,潘先觉逐渐从各种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仍壮心不已。年事渐高,潘先觉逐渐从各种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仍壮心不已,加入了上海市离退休高级专家协会,承担一些咨询和科普工作,为上海及故乡绍兴的经济建设献计献策。多年来,潘先觉笔耕不辍,迄今已在报刊上发表文章2 000多篇,有的文章还被《新华文摘》转载,发到了国外。当年的航天技术解密后,潘先觉也成为新闻人物,上海党史研究室请他撰文纪念毛泽东来沪视察首枚火箭的经过,并编入党史文献。上海航天志办公室、地方志办公室、档案馆等单位纷纷请他提供有关史料。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广播电台等先后采访他,拍摄专题片,报道相关内容,中央电视台也多次予以转播。如今,首次载人航天成功的视屏报道和图片展览中,也有首枚火箭成功发射的片段以及潘先觉等交大校友的身影。潘先觉的英名八方传扬。有趣的是,他儿子到日本留学,连日本人也崇敬地问:“你父亲是搞航天火箭的?”中国首次载人航天成功后,潘先觉难抑激动心情,还当即赋诗,抒发“航天老人倍感欣”的喜悦心情。
(作者:上海交大党委办公室主任,
校刊编辑室原副主任)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上海市东川路800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