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在:
赵树屏:1953届交大造船系毕业,原哈军工系主任。林振申:交大航空系1952年调整至华东航空学院,故于1953年毕业于华东航空学院。曾任国家科协学会部部长。赵树屏
我们同在南洋模范中学就读,交大就在马路对面。我们和同学们经常到交大来玩。院系调整之前,交大在理工科大学中是名列前茅的,素有“北清华、南交大”之誉。交大的门槛很高,以机械系为例,1950年的招生名额是60人,报考学生却多达2万之众。清华之外,交大是我们报考的首选。高考前的一天,交大各系高年级学生在校门口摆了一长溜桌子,放上宣传资料,向前来问询的高中学生介绍各专业情况。赵树屏正好碰上了船舶动力系的翁史烈(当时是二年级学生),他拿了一张中国地图给我们看,说中国的海岸线有2万多公里,又说中国的造船人才有多么缺乏,现在读造船专业正是时候,我们在祖国的海岸线上将大有作为。现在读造船专业正是时候,我们在祖国的海岸线上将大有作为。就这样赵树屏报考了交大的造船系。林振申考取了交大航空系(同时考取清华机械系,放弃了)。那一年,南模有近一半的学生考进交大。交大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相处都很融洽,并不因为地缘关系各成团体。赵树屏要好的朋友蔡复是常熟人,胡荟孙是湖北人。林振申所在的航空系总共不足30人,同班有4人来自南模。
由于新中国急需建设人才,我们大学念了3年就同上届同学一起毕业分配了。我们是解放后第二届大学生,由于新中国急需建设人才,我们大学念了3年就同上届同学一起毕业分配了。第一学年是按正常进度进行的,金工实习车、铣、钳、刨都进行了。一年后,学制缩短,课程排得很紧,暑假也压缩了来上课。
当时的专业教材有的是从美国教材翻印过来的。由于我国与美、英关系不好,教师上课不许讲英语,这样我们上起课来可就有意思了。老师们总会被一些专业名词的中文表达方式噎住,在讲台上愣半天,有的老师忍不住说了句英语,就有学生抗议:“又说英语了!”我们大部分教材是教师们自己编的讲义。 范洵如 老师上的专业课用的是自己从俄文翻印过来的教材,临翻临上。
航空系 季文美 老师上应用力学用的则是自己写的书。他向同学许诺只要发现并指出他书中的错误(内容、印刷错误都行),就可以得到他一个折实单位(当时的购物单位)的奖励。结果上他的课,大家看书都很仔细。林振申也曾指出过书中的错误,还真的得到了 季 老师让课业代表带来的奖励。 季文美 老师不光精于业务,组织能力也很强,解放前夕曾任交大总务长,我们住过的新宿舍就是他主持建设的。 季 老师还挺注意保养,上课时会转过身去吃润喉止咳糖。由于他常常一手拿粉笔,一手拿润喉糖,同学们便常盯着他看,想知道老师会不会弄错了,把粉笔丢进嘴巴里。
当年的交大有一批名师,他们都在一线教学。当年的交大有一批名师,他们都在一线教学。他们给低年级学生开公开课,上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这批教师都是1930年代培养出来的,大多数留过洋,这时大约是40多岁,都是所在专业领域的领头人。他们讲课各有特色。记得 许孟达 老师给造船系上《理论力学》讲到计算方法时,有同学对他的公式表示质疑, 许 老师立即回答说,你去听听曹鹤荪的课,他一定也是这样讲的!曹鹤荪曾留学意大利,在航空界是首屈一指的翘楚人物,交大师生对其尤为敬重,故而 许 老师有此一说。 曹 先生当时是航 空系 教授,教《空气动力学》,也上《理论力学》。
造船系的系主任是杨俊生,他管理系里事务、授课,同时还经营一个私人船厂,各方面工作都做得很出色,同学们都很佩服他。
给动力专业上造船原理的 辛一心 老师也很有意思,他曾留学英国,是造船名家,参与过规划建立六机部及我国造船事业。那时候的 辛 老师只有30多岁,白白胖胖的,戴着黑框眼镜,非常英俊。他讲课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再深的课程一经他讲解就变得不再难懂。每次上课结束,总有学生追着提问。这问题我刚在课堂讲过了,不予回答。有一回,他听完一学生的提问后说:“这问题我刚在课堂讲过了,不予回答。”结果围着他提问的学生全吓跑了。以后大家都知道了,在 辛 老师那儿要好好听课,只许问课堂中延伸出来的问题。
我们那时已经没有学长们在校时那么严格了,考试不公布成绩,因考试不及格留级的并不多见。但入学第一次物理考试还是把我们吓了一大跳:及格的只有几个,40分算是高分。高年级学生告诉我们这叫下马威,一则拉开学生们成绩的距离,二则不让学生轻视功课。当年的大学生吃饭有国家津贴,就业没有压力,学习负担并不是很重,同学们念书却很有兴趣,可称得上是兴趣盎然。
1950年代初的交大校方主理教学,学生主管生活。凡举食堂、住宿、文体都由学生自治。学生自治会在交大举足轻重,掌管着学校半个天下,权力非常大。学生自治会在交大举足轻重,掌管着学校半个天下,权力非常大。自治会会长相当于半个校长。每年学年大会,陈石英副校长、陈大燮教务长发言完毕,学生自治会会长便然走上主席台发言,讲述本年度学生自治会配合校方所做事务。我们上学时正赶上“镇压反革命运动”、1952年的“三反五反”以及抗美援朝,学生大都参加了学校里的相关运动。比如林振申就参加了1951年4月27日前后的夜间警戒,1952年“三反五反”中没收资产估价、询价等事项。学生除参与学校事务之外,还在校外教夜校,接触社会,得到锻炼的机会很多。
对方不管有多大名气,都很乐意来交大为学生当义务教练,从来不提钱的事。那时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常有名人来校作报告,记忆中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就来过好几次。浙江大学的校长竺可桢给我们讲过他在欧洲、波兰访问的经历。名演员赵丹、黄宗英也来交大做过报告。黄宗英的口才非常之好,听过她的报告的同学都为之倾倒。文娱方面,苏联芭蕾舞合唱团的来访对同学们影响极大,甚至成了几十年后当年的大学同学见面时最常聊起的一个话题。交大有一个很有名的大合唱节目《黄河大合唱》,可谓阵容强大:孙道临朗诵,韩德彰(“八一”文艺总顾问)担任男高音,周小燕(音 乐学院 教授)担任女高音,电机学院表演对唱,学校乐队负责音乐。当时的学生团体或兴趣小组需要请教练,学生自己直接同对方联系就行,对方不管有多大名气,都很乐意来交大为学生当义务教练,从来不提钱的事。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上海市东川路800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