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在:
李叔同在弱冠之年陪母亲从天津南迁上海,住在大南门的城南草堂,以后就读南洋公学。几十年后他自己回忆说:“我从20岁至26岁间的五六年,是生平最幸福的时候。26岁时母亲死后,读书奉母,在上海的这几年是他悲苦一生中仅有的感到人生温馨的日子,也是青年李叔同的艺术才华初露锋芒的时期。就是不断的悲哀与忧愁,一直到出家。”读书奉母,在上海的这几年是他悲苦一生中仅有的感到人生温馨的日子,也是青年李叔同的艺术才华初露锋芒的时期。
一
1880年农历9月20日,李叔同出生于天津,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祖籍浙江平湖,曾世代经营盐业。李叔同(弘一法师)父名世珍,号筱楼,是同治年间进士,曾任吏部主事,后创办几家钱庄;生平邃于性理之学,尤耽禅说,乐善好施。李叔同出生时父已68岁,母王氏夫人年始19,属侧室。5岁时父亲逝世。由于家主新故,门户复杂,家庭不安,全赖王夫人苦苦抚育。叔同7岁开始受扎实的启蒙教育,攻读《文选》,琅琅成诵。13岁开始力摹篆字,临刘石庵(刘墉)小楷和文征明《心经》。17岁学词,刻石,尤爱王维诗。著文文理清秀,人咸奇之,并致力新学,学习英文。18岁与俞氏结婚,同年以文童资格入天津县学。
渐入成年的李叔同蔑视趋炎附势者,感事愤时,抱负非常。19岁(1898戊戌年)正逢光绪采纳康梁维新主张,他亦以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自存,赞同康梁,曾自刻一印“南海 康 君是吾师”。下诏定国是。他亦以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自存,赞同康梁,曾自刻一印“南海 康 君是吾师”。8月,戊戌变法失败。京津有传其为康梁同党者,遂携眷奉母,避祸上海,赁居法租界卜邻里。
二
当时的名士,上海新学界领袖许幻园在他居住的城南草堂组织城南文社,1898年10月李叔同初次入会,以《拟宋玉小言赋》获会课第一。许幻园奇其才,于次年(1899年)辟城南草堂一部,供李叔同奉其母居之。李叔同与江湾蔡小香、宝山袁希濂、江阴张小楼、华亭许幻园遂结金兰之谊,称“天涯五友”。
沪滨繁华,但草堂一带却是鸡犬桑麻,另一番世界。那里,男女皆朴重,古风犹存。草堂北边临小河,跨河有苔痕苍古的金龙桥,桥畔有两株合抱大柳树。从这里东望黄浦,来往帆樯,历历在目。草堂是五开间的,庭植杂花,幽香满堂,李母就住在楼上。当时的交通工具只有小车子,从他家到大南门不过14文大钱,到城隍庙也不远。他在以后写的歌曲中用“高枝啼鸟,小川游鱼”这样的句子来寄托对草堂生活的思念。李叔同在这里读书奉母,享受天伦之乐与俊游之趣,直到母亲逝世和去国东渡。他在以后写的歌曲中用“高枝啼鸟,小川游鱼”这样的句子来寄托对草堂生活的思念,以致在过了20几年出家后还穿着草鞋和弟子丰子恺特地寻访故地。
李叔同与上海书画名家组织上海书画公会,常熟乌目山僧宗仰上人,德清汤伯迟,上海名画家任伯年、朱梦庐、高邕之等俱来入会,每星期出《书画公会报》一纸,这是上海书画界最初出版的报纸。这期间他发表了《二十自述诗》、《李庐印谱》、《李庐诗钟》、《辛丑北征泪墨》等著作。平时和许幻园朝夕聚首,促膝论文。 许幻园 夫人梦仙有诗云:
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
酒酣诗思涌如泉,直把杜陵呼小友。
21岁时长子准生。
三
1901年4月,他改名李广平考入上海南洋公学新开设的特班,从蔡元培(孑民)先生受业。
南洋公学是1896年由盛宣怀奏明光绪皇帝创办并兼任督办的。公学一改清朝的旧教育体制,参照西方的办学体制设立四院: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相当于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由于清朝末年在科举考试中设经济特科,由大臣保荐通晓时务者为朝廷策论时事,因此,南洋公学的张元济总理(校长)奉盛宣怀之意相应开设特班,相当于专科,课程重在西学,预定毕业后选其优者保送经济特科,成为国家新式的从政人才和洋务骨干。盛宣怀又专门行文强调特班办学宗旨:“系为应经济特科之选,以储国家栋梁之材,故宜专志政学,不必兼涉艺学。”“但望学成之后,能如曾、李二星。”可见,特班培养人才的标准是曾国藩、李鸿章式的人物。入学特班的20余个学生(此据蔡元培口述,黄炎培回忆作42人,上海交通大学志也记为42人)都通晓古文辞,多是秀才、举人,住在上院。 蔡元培 先生受盛宣怀礼聘来做特班总教习,也就是特班主任。
蔡 先生洗尽一切官僚教育习气,采用革新的教育方法。 蔡 先生洗尽一切官僚教育习气,采用革新的教育方法。他教学生阅读有益的新旧书籍,先开列修学门类、每一门类应读之书及读书先后次序,然后由学生自由读书,写日记与札记,每日呈缴。先开列修学门类、每一门类应读之书及读书先后次序,然后由学生自由读书,写日记与札记,每日呈缴。又每月命题作文一篇, 蔡 先生都亲自批改。作业每隔一两日发下,批语书于一节之眉,佳者于本节左下角加一圈,尤佳者加双圈。日常课程为半日读书,半日习英文及算学,间以体操。 蔡 先生又自教日文,令学生随习随试译。他说,今后学人须具有世界知识,世界日在进化,学说日新月异;读欧文书价贵,日本移译西书至富,而书价贱,能读日文则无异于能遍读世界新书。 蔡 先生教学生留意时事及种种研究学术的方法。他不仅言教,且以身教,自己孜孜矻矻,终日致力学问。他不仅言教,且以身教,自己孜孜矻矻,终日致力学问。他痛心清廷的腐败,国势之艰危,忧国的心情不时流露于词色。他在评语中多提倡民权之说。他对每个学生隔十来日亲切谈话一次,温良恭谦,从不以疾言厉色待人。
学生中最为 蔡 先生所赏识者有邵闻泰(力子)、洪允祥(樵聆)、王莪孙、胡仁源、殷祖伊、谢沈(无量)、李广平(叔同)、黄炎培、项骧、贝寿同等,都是一时之秀,后来成为各方面的有名人物。有人记述当时在上海的李叔同: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黄炎培在《我也来谈谈 李叔同 先生》中说:“我和叔同是190l、1902年上海南洋公学——后来先后改名南洋大学、交通大学——特班同学。叔同名广平,原籍浙江平湖,出生于天津盐商的富有家庭。同学时他刚二十一二岁,书、画、篆刻、诗歌、音乐都有过人的天资和素养。南洋公学特班宿舍有一人一室的,有二人一室的。他独居一室,四壁都是书画,同学们很乐意和他亲近。特班同学很多不能说普通话,大家喜爱叔同,因为他生长在北方,成立小组请他教普通话,我是其中的一人。他的风度一贯地很温和,很静穆。”
李叔同一生的言行,包括他以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等校的教育实践等,受 蔡元培 先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李叔同一生的言行,包括他以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等校的教育实践等,受 蔡元培 先生的影响是极大的。 蔡 先生非凡的教育感化力同样在李叔同以后对学生的教育中表现出来。李叔同的日语能力则是 蔡 先生一手培养的。他在南洋公学读书时期所译的《法学门径书》(玉川次致著)、《国际私法》(太田政弘等著)是我国近代最早介绍国际法公权与私权的法学译著,于1903年修改后,在上海开明书局发行,署名李广平。
1902年冬,南洋公学学生不满学校当局的压制,发生风潮。南洋公学学生不满学校当局的压制,发生风潮。当时担任总理(校长)的汪凤藻压迫言论自由,不许谈论革命,怂恿不孚众望之教员,同学甚为不平。风潮直接起因是所谓“墨水瓶事件”,中院五班有一顽固守旧、欺压学生的教习,一日上课见桌上竖一空墨水瓶,认定是学生捉弄他,便严加追究,以致校方开除一无辜学生。五班学生集体抗议,汪凤藻却于11月15日宣布开除五班全体学生。此举引起全校学生的公愤,学生一致罢课抗议校方决定。11月16日,全校200余名学生因抗议无效,宣布退出南洋公学,李叔同与特班学生亦毅然放弃保举经济特科之资格,相率退学。后虽经师长反复动员,小部分学生返校,退学者仍有145人。特班主任蔡元培出面调解无效,也愤然辞职。退学学生于11月19日在上海张园集会,经中国教育会帮助,成立“爱国学社”,由蔡元培任总理,吴稚晖任学监。其中的多数人却成了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这是我国学运史上一次最早的反封建反专制的壮举。事件后,特班停办,汪凤藻辞职。盛宣怀为之呕心沥血、精雕细琢的特班最后不了了之。其中的多数人却成了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
四
庚子以后,国事日非。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朝政府接连签订辱国条约。李叔同虽年少翩翩,但一腔热血,无处宣泄,有时乃寄托于风情潇洒间,以诗酒声色自娱。李叔同虽年少翩翩,但一腔热血,无处宣泄,有时乃寄托于风情潇洒间,以诗酒声色自娱。他1903年曾任上海圣约翰大学 国文 教授;1904年在上海南市和许幻园、黄炎培(可能还有马相伯)等创办“沪学会”,经常召开演说会,办补习班,宣传讲究卫生和移风易俗,提高社会青年知识觉悟。李叔同为“沪学会”编写的《文野婚姻新戏剧本》宣传男女婚姻自主思想。1905年春,他在城南草堂为“沪学会”补习班创作(撰词并作曲)《祖国歌》: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
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
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
呜乎大国民,呜乎,唯我大国民!
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
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
呜乎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祖国歌》在“沪学会”的刊物发表后,即不胫而走。《祖国歌》在“沪学会”的刊物发表后,即不胫而走,全国各地学校都采作教材,成为全国儿童和成人所喜爱的爱国歌曲。这首歌的旋律是纯粹的中国风格,富有中国的民族气息。丰子恺回忆说:“我的故乡石门湾,是一个很偏僻的小镇,我们的 金 先生也教我们唱这歌曲。我还记得,我们一大群小学生排队在街上游行,举着龙旗,吹喇叭,敲铜鼓,大家挺起喉咙唱这《祖国歌》和劝用国货歌曲。那时我还不认识 李 先生,也不知道这歌曲是谁作的。”
在此期间,次子端于1904年出生。
五
李叔同26岁那一年(1905年)二月初五,母亲 王氏 夫人在上海城南草堂逝世。李叔同敬爱母亲,他说:“我的母亲——生母很苦!”“我母亲不在的时候,我正在买棺木,没有亲送。我回来她已经不在了!还只有四十几岁!”
他挈眷扶柩乘轮回津。举行丧礼时尽除繁文缛节。自弹钢琴,唱悼歌。待客是中西餐两种。凡馈以呢缎轴幛、纸箱扎彩、银钱洋圆等一概谢绝。所收挽联哀词200余首,后付印成册。李叔同的哀歌辞曰:
松柏兮翠姿,凉风生德闱。母胡弃儿辈,长逝竟不归!
儿寒复谁恤,儿饥复谁思?哀哀复哀哀,魂兮归乎来!
李叔同 君广平,为新世界之杰士。在戊戍变法失败、封建势力反扑的社会环境下,在守旧的天津,一个青年倡导丧礼改革,表现了他的胆识。亲朋认为“李三爷办了件奇事”。天津《大公报》以“文明丧礼”为题,称“ 李叔同 君广平,为新世界之杰士”。
自从母亲逝世后,他越来越感到人生的悲哀和愁苦,以后就改名哀,字哀公。在城南草堂读书奉母的“最幸福”的五六年,就成了他永远的思慕。他说,在城南草堂读书奉母的“最幸福”的五六年,就成了他永远的思慕。丧母后的他,像游丝飞絮,飘荡无根,于家庭故乡还有什么牵挂呢?丧礼完毕,1905年8月即东渡日本留学。临行填《金缕曲》一阕留别祖国: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画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作者:上海交大教授)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上海市东川路800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