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在:
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之舟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沼泽”。清政府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一部分开明知识分子力主改革,抵侮御辱。在教育上,他们主张变革科举,讲求实学,师夷制夷。继之,洋务派兴办西学、学堂。由于师资匮缺,不得不聘请外国教习任教。
师范教育立,而群学之基悉定。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外国教习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多弊端。维新派人士梁启超于1896年撰文指出,“师范教育立,而群学之基悉定”,深感师范教育是群学的基础,并发出要迅速发展师范教育的呼吁:“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师范学堂为第一义。”首次提出要在中国开设师范学校。
惟师道立则善人多,故西国学堂必探源于师范。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既病求艾,相需已殷,急起直追,惟虞弗及。同年,在办理洋务事业中深感新型人才奇缺的盛宣怀继创办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后,又创办了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在私塾遍布、科举风行之当时,公学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两个:一是师资来源,二是学生来源。此时的盛宣怀对西方强国教育状况已颇有研究,他认为“惟师道立则善人多,故西国学堂必探源于师范”,并认识到,“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既病求艾,相需已殷,急起直追,惟虞弗及”。因此,盛宣怀在南洋公学内首先要设立的就是师范院和外院(小学)。
1897年4月8日,南洋公学师范院借上海徐家汇民房一所,正式开学上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从无到有,其意义非同寻常。
按照盛宣怀的设想,南洋公学在开办师范院的同时,仿效日本师范学校有附属小学校的做法,开设了外院,挑选10岁到17、18岁学生120名,令师范生分班教之。希望一年后,师范生边学边教,学问和操行都有所长进,而本来只读四书五经,不懂西学的外院生也打下了基础,继而再陆续开办中院(中学)、上院(大学)。 从培养 老师到教小学生,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下,盛宣怀为师范院制定了“明体达用,勤学善诲”的培养目标。小学生再升入中学,中学再升入大学。这样,就初步解决了高层次教育的先进性与低层次教育的落后性之间的矛盾,以达到培养出懂得西文西艺新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由于师范为教育之本,南洋公学师范生又是日后办学的生力军,其地位相当重要,因此盛宣怀对师范寄予了很大希望。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下,盛宣怀为师范院制定了“明体达用,勤学善诲”的培养目标。
第一次录取师范生40名,都是20岁到35岁的青年,其中很多是举人、廪生、贡生,确实是当时社会的俊彦。1897年3月,公学师范院在盛宣怀的擘画筹算下,首次举行第一次招生考试,以不取修、咨送出洋、择优奖赏、优予出身等条件,张榜招贤,向科举竞争人才。通告发出后,各省纷纷前来应试者数千人,多数是清寒子弟和愿舍弃科举仕途的有志之士。经过不拘一格的严格挑选,第一次录取师范生40名,都是20岁到35岁的青年,其中很多是举人、廪生、贡生,确实是当时社会的俊彦。
盛宣怀亲自担任了公学的督办,聘请他的同乡,学术湛深、不求闻达的何嗣焜担任校长,同时,他又力邀时任南京汇文书院(后改为金陵大学)院长、著名的美国传教士福开森博士担任公学的监院兼西文总教习,上海教育界名流张焕纶为中文总教习。此外,还任用了颇负盛名的翻译家伍光建、李维格,以及外籍教师薛来西、乐提摩等作为中西教习。如此规模的师资队伍,充分体现了盛宣怀对师范院的重视程度以及培养中西贯通新式人才的急切之心。
鉴于当时入学的学生中文程度都比较高,因此师范院不开设国语课,任其选“经史子集”自行研究,由中文总教习负责指导。南洋公学师范院的课程分数学、格致两门,数学要学笔算数学、代数备旨、勾股六术等;格致以物理、化学为主,既要上理论课,又要做实验。此外还要学教育、动植物学、生理学、矿学、地理学以及外语(英文、日文,以后还有法文,由学生挑选一门,边学边作翻译)等。
师范院采取严格的考核制度。被录取入学者,均执木版印制的白色试业据,并规定师范生试业两月后,再经过严格的全面考核,根据成绩分成“五层格”培养:
第一层之格,曰学有门径,材堪造就,质成敦实,趣绝卑陋,志慕远大,性近和平;
第二层之格,曰勤学诲劳,抚字耐烦碎,就范围,通商量,先公后私;
第三层之格,曰善诱掖,密稽察,有条理,解操纵,能应变;
第四层之格,曰无畛域计较,无争无忌,无骄矜,无吝啬,无客气,无火气;
第五层之格,曰性厚才精,学广识通,行正度大,心虚气静。
五层格的分法是,合第一层格者换成蓝据,第二层换绿据,第三层换黄据,第四层换紫据,第五层换红据。执红据者准予充当教习。每3月考试一次,递进递给,优秀者额外奖励,不合格者淘汰,实际上是一种择优挑选师资的方法。中西文教师共24人,其中师范生兼任的就有10人。据公学第二任校长张元济回忆,当时公学中西文教师共24人,其中师范生兼任的就有10人。兼职教员的师范生每天教书两小时,还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编译外院教科书。这些教材,以通俗文字表达,图文并茂,颇受国内各种新式学校的欢迎。这也是我国最早的自编自印的中小学新式教材。
公学给师范生的待遇是十分优厚的。公学给师范生的待遇是十分优厚的。师范生入学后,食宿杂费均由学校供给,每月还按层格发给津贴,一层格每月津贴膏火银6两,进一层格加银1两,加到10两为止。另外,对学习成绩优良者还有奖学金,成绩差或违犯校规者要扣除膏火银。此外,师范生作兼职教员者每月另给薪金银40两(当时校长为100两)。
师范院学生受到的管理较之公学其他学生更为严格。由于兼有为人师表的角色,因此师范院学生受到的管理较之公学其他学生更为严格。师范院有自己的院歌——《警醒歌》,歌词由公学总教习张焕纶撰写,师范院学生谱曲。歌词慷慨激昂,振奋人心,鼓舞着师范生刻苦奋发地学习,将来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每逢初一、十五,校长率领全体师生沐浴后,集体到孔子牌位前行三跪九叩礼,然后箫管齐奏,师生和声高唱院歌,气氛十分庄严肃穆。
为摆脱封建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束缚,使学生能专心于新学,1898年5月,盛宣怀特地向清延奏陈,“南洋公学内师范院诸生,多系举贡生监,而廪增附生为尤多”,如“学官弟子例有岁科两试,若于试期相率而去”,不仅造成“师范院学堂几空”,“外院生教课乏人”,而且会使中西各课“一暴十寒”。这样,学生们将“卒业何日”。要求清廷嗣后“新设各学堂书院内学生,凡系廪增附生一体免预岁科两试,使得专精新学”。一个月后,正处于戊戌维新运动中的光绪皇帝,即以“朱批,着照所请,礼部知道”的谕令,批准了盛的奏片。此后,公学每年照会学生所在的乡、县、省,开出“各生姓名、年籍及入学捐监年份,造具清册,呈请鉴核,分咨录送乡试须至册者”。1903年师范班停办,前后总共7年,培养学生71人。已经出洋留学的,也照例送各省、县、乡试备案。这对当时的科举制度来说,无疑是一种微小的变革。它也对加快废除封建科举制度的步伐,促进中国近代新学制的颁发和推行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903年师范班停办,前后总共7年,培养学生71人,其中包括吴稚晖、钮永建、白毓(雅雨)、章宗祥等。
盛宣怀,这位中国近代实业之父,被誉为我国师范教育的先驱与奠基人,实属当之无愧。南洋公学师范院虽存续时间不长,但却初步具备了近代师范教育的雏形,揭开了我国师范教育的序幕。继南洋公学师范院之后,京师大学堂内的师范馆、湖北师范学堂、直隶保定师范学堂、张謇的通州师范等官办、民办师范学校相继建起。因此,盛宣怀,这位中国近代实业之父,被誉为我国师范教育的先驱与奠基人,实属当之无愧。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上海市东川路800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