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在:
一 1927年,开男女同校之先河
1927年是交大历史上值得记载的一年。1927年是交大历史上值得记载的一年,8位女性进入了这所闻名遐迩的工科大学就读,开创了交大男女同校的先河,留下了社会开明史上重要的一页。在今天看来,这全然并不为奇,然而在70多年前的当时,却是轰动一时的新鲜事。毕竟,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兴女学,特别是大、中学男女,同学还只是刚刚起步。
几千年来,妇女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良家女子养育于深闺,不教以学问,不授以职业,防之甚密,禁之甚严。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愤怒地揭露封建社会对待妇女是:闺闼禁锢,例俗束缚,惰为游民,顽若土蕃。
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从,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了男女平等的观念。甲午战争后,随着维新运动的展开,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把兴女学、开女禁和强种保国联系起来:“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从,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女子入学逐步增加,直至“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勇士们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堤坝,“女权”运动蔚为波澜,女子教育也终于步入了科学化发展的阶段。
自1898年经元善在上海创办我国第一所自办女学“经正女学”始,至1907年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合法地位,1911年允许初等小学堂男女合校(中国近代史上男女合校之始),中国女子教育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直至1919年北京大学招收女生,妇女才被允许进入官办大学。中国女子教育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二 英才济济,倾珠玉于一堂
1927年9月20日,堪称交大女生先锋队的8名女性:吴澍、赵淹、文杰、钟慧嫦(入铁道管理学院攻读铁道管理专业)、吕庆九、华淑珍,余顺安(入预科一年级)、盛保一(入预科三年级),勇敢、豪迈地进入了这所从来没有女生的学校。虽然未到一年,“先锋队”中的一半(钟慧嫦、华淑珍、余顺安、盛保一)因故相继退学,但她们敢于报考并能过五关斩六将杀入交大的勇气和能力是令人钦佩的。同时,她们的行为也吸引了更多的女性步入高等学府汲取先进的科学知识,单就这点来讲,其意义就非同一般了。
交大素以考试的严格,功课的繁重而闻名全国。女生入校后,本着无畏进取的精神,以巾帼不让须眉之慨刻苦学习,与男同胞一争天下。她们在校品学兼优,个个都出人头地,身手不凡。她们在校品学兼优,个个都出人头地,身手不凡。1931年,经过4年的艰苦学业,吴澍、赵淹、文杰3位女性获得了铁道管理学士学位,成为交大历史上的第一批女性毕业生,在她们的人生旅途上也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页。
女生之中,尤以英语演说和辩论人才辈出。1930年春,在作为资格选拔的全校英语演说级际比赛中,工程学院二年级的王亨龄,管理学院一年级的朱耀贞分获第二、三名,并取得了参加四大学(交大、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光华大学)英语演说比赛的代表资格。英才济济,倾珠玉于一堂,鸿沦滔滔,争胜负于三寸。四大学比赛当日,“英才济济,倾珠玉于一堂,鸿沦滔滔,争胜负于三寸”,交大由王亨龄、朱耀贞等3名学生组成的强大阵容参赛。 王亨龄 女士以Women’s Occupation为题,立意新隽,声调清越,赢得了全场评判的一致好评,终获得了个人锦标,并赢得银盾一尊。百年校庆之际,现定居美国的 王亨龄 女士还托人将这一颇具纪念意义的银盾捐赠给母校校史博物馆。除夺得个人桂冠外,该比赛团体锦标也为交大夺得,真可谓是双丰收,女生的功劳更是不可没。
时隔一年,已升入大二的朱耀贞技艺更趋成熟,雄辩滔滔,名盛一时。当时的校刊曾如是评价她:口若悬河,演说老将,全校个人锦标,不过牛刀小试。“口若悬河,演说老将,全校个人锦标,不过牛刀小试。”全校的英语辩论赛锦标当然非她莫属了。 朱 女士还多次代表交大出征校际间的英语演说和辩论比赛,并屡创佳绩。
1930年代初,全校女生虽屈指可数,但“人人皆具有坚韧不拔之意志,与风毅勇为之精神,故学冠侪辈者有之,办事精神者亦不乏之”。当时学校专为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免费制度,但人数只占学生总数的5%,且成绩名次在本班前列三分之一,操行与学习成绩不得低于乙等(80分为乙等)者,方有资格申请。1930年,预科女生李璇因学行均优成为免费生,同年她还获得了“念珠奖学金”(专奖给全校女生成绩最优即在85分以上,操行入甲等之一人)。值得一提的是“先锋队”中的吴澍,可称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继1929年获“老山德培奖学金”(当年管理学院只有5人获奖)后,吴澍因学业成绩优良,品行纯正,在校服务卓有成绩,成为当年11名入选会员中的唯一女性。1931年又获殊荣,成为斐托斐荣誉学会的会员。斐托斐学会成立于1921年,入会者的条件极为苛刻,吴澍因学业成绩优良,品行纯正,在校服务卓有成绩,成为当年11名入选会员中的唯一女性。
“在新旧礼教过渡时代的男女同学的初期,谁都知道是‘风声鹤唳’之秋!故女同学在第一期中极少课外活动,最初虽有一二女同学在团体中服务,旋而因故谢绝了。”但随着日后校内空气的缓和,从前女同学不愿参加的各种活动,都踊跃参加了,并积极地参与了社团组织。在学生会中,女生担任了总务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卫生委员会等会员,她们以女性独有的细腻,耐心地为全校同学服务。1930年,当时工程学院唯一的女生王亨龄加入了工程学会,并成为该会演讲部负责人。管理学院学生文杰则成了交大年刊社的第一位女编辑。交大通讯社、读书合作社等社团中也有了女生的投入。女生们还根据自己的爱好,分别加入话剧社、京剧社等,为本已蜚声沪上的剧团平添了一分亮色。
1927年,由于女生人数寥寥无几,所以一切运动均不参与。翌年,12名生力军又加入此行列,女生声势一下大振,第一支女子排球队便应运而生。队长吴澍,久战沙场,资深望重;头排关凤珠,还有托救之合宜,劈杀之凶猛,更属口碑载道,誉满春申。“托救之合宜,劈杀之凶猛,更属口碑载道,誉满春申”的张莼荪、陶荪坐阵二排、三排,堪称人才济济。初次出战,竟使名闻沪上的裨文女中排球队败北。1930年,校女子排球队还代表上海出席了在杭州举行的全国运动会女子排球比赛,其实力可略见一斑了。第二年,曾代表江苏省出席全运会的侯毓汾女士加盟排球队,可谓锦上添花、如虎添翼。每当夕阳西下,排球女将们便在球场上刻苦训练,击球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每当夕阳西下,排球女将们便在球场上刻苦训练,击球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继排球队运动兴起后,更多的女生投入了田径、技击、网球等运动中去,寒冬腊月,游泳池中还出现了女生矫健的身影。
三 女生宿舍 天堂般美丽
早期学校女生大都出身于中产以上家庭,甚至更有名门闺秀,平时不用说外出旅游,就是呆在家里,随时都可以唤婢使仆,家事根本无须亲自操劳。如今,她们远离父母,过起了独立的生活,居住的环境更是与自家的大宅院有着天壤之别:“我们的房子是旧的,时时刻刻有坍塌的危险,尤其是后面几间,万不能担负许多人的重量的。”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这些娇小姐却将之料理得井然有序,并独具匠心地经营出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入门北向,为接待室,陈设颇幽雅……遂出,折东而南,入他室,精致幽雅,美丽夺人,经盥洗室,妆台峭立于旁,脂粉水渍,在男生眼里,女生寝室还犹如天堂一般美丽呢。隐然若现……日光乍射,幽美艳伦,架上美丽花盒,尤惹游人之注目……既出,复入第一室,室内设置清雅;富于美术化。”在男生眼里,女生寝室还犹如天堂一般美丽呢。当年学校举行的清洁运动中,女生每每拔得头筹,男生们也只有望而兴叹的份了。
(交大初届女学生)
男女合校,也给相对严谨枯燥的男性世界带来了些许浪漫与趣味。1930年,学校建立34周年,被视为禁地的女生宿舍第一次对外开放,男生们闻此消息,莫不眉飞色舞,争着前往一饱眼福。男生们闻此消息,莫不眉飞色舞,争着前往一饱眼福。“的确,三年未开禁的女生宿舍,我们早已视为含有无限神秘了,偶然我们从外面回来,经过这座‘神秘之宫’时,便可从画楼一角,笑语喧腾之中,想像到这里面是如何富丽,如何精美,如何令人有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望与嫉妒。今天呢,居然能允许公开的参观,这种千载一时的机会,又谁愿失之交臂呢?”后来男生接踵而至,女生宿舍出现了“几无插足地”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交大Girl必嫁交大Boy”
随着筑在男女间高墙的逐渐敲碎,学校也日益家族化起来。当时,低年级的同学都尊称高年级的女生为“大姐”,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都尊称高年级的女生为“大姐”。一、二、三年级的同学,叫四年级的大姐时,那甜劲简直让听的人心花怒放。当然,大姐也不是好当的,弟妹的心事,不但要了如指掌,而且要感到和自己的一样重要。男生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时,都愿跑到大姐处寻求指点和帮助,男女同学在日常的交往中互生情愫,日后结为百年好合的也不乏其人。如 吴澍 女士与 陈振铣 先生, 陶莼 女士与 陈虞添 先生(“五卅”烈士陈虞钦之兄)等,当时的校长黎照寰就诙谐地说道:“交大Girl必嫁交大Boy,利权不得外溢。”“交大Girl必嫁交大Boy,利权不得外溢。”
这里,我们必须提起当年一群壮志可嘉的女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将军在东北誓死抗日。为激昂民气,交大的劭卓然、吴世英、李璇、毛之粲4名女同学决议赶到黑龙江救护伤兵,劭卓然、吴世英、李璇、毛之粲4名女同学决议赶到黑龙江救护伤兵。准备于11月19日随东南医科看护队出发一同北上。李璇父母得知后,当即将女儿追回加以监视。李璇抗争良久,终未成行。其余3位女生则热情高昂地到达南京。当晚,学校得此情况后,马上电告铁道部前去慰问。第二天,铁道部派专人前往并苦口婆心劝导。劭卓然、吴世英、毛之粲经过3个小时的思想斗争,为成全东南医科看护队继续北上,终于答应放弃个人愿望,不再北上。3位女生当场赠以现洋75元,并译诗一首《Why Worry》,含泪忍痛与东南医科看护队道别。劭卓然等4位女生矢志救国的夙愿虽未能实现,但她们的行为却已成为一段佳话,广为传颂。
五 时代的光辉
今天重提这段往事,感慨颇深。70多年前,这批大家闺秀以十二分的勇气,冲破了束缚中国女子两千年的封建牢笼,义无反顾地迈入高等学府,与男性一起同窗苦读。相信当时无论对社会、家庭,还是女子自身,都产生过强烈的震惊和反响。
吾校女生有健康之身体,高深之学识,精明之才干,坚韧之意志,勇为之精神,日后服务社会,必不至有负国家培养人才之旨意,及师长教诲之苦心。“吾校女生有健康之身体,高深之学识,精明之才干,坚韧之意志,勇为之精神,日后服务社会,必不至有负国家培养人才之旨意,及师长教诲之苦心。”女性同胞通过自身的努力,向师友、向社会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她们中的大部分学成后或留学域外继续深造,或踏入社会谋求职业。无疑,她们对中国传统的妇女观提出了挑战,她们也当之无愧地成了独立、实践、才学兼备的现代女性。
时代在进步,当今的中国,大、中、小学男女同学已没有任何阻力。相反,女性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女大学生更应珍惜现有的条件,继承与发扬前辈的勇气和无畏进取的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作者 陈华新:上海交大档案馆馆长,研究员)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上海市东川路800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