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在:
“人生惟有廉节重,世界须凭气骨撑”,前校长 唐文治 先生撰写的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60年前在民族存亡危急之际,一批心系祖国、坚持民族气节的交通大学老校长们崇高的精神风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交大101周年校庆之际,我们重温老校长们的爱国言行,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对继承和发扬我校“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优良传统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 张元济编《中华民族的人格》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1901年春至夏曾任南洋公学(交大前身)总理(校长)。《中华民族的人格》只要谨守着我们先民的榜样,保全着我们固有的精神,我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张元济耳闻目睹国内一些上层人物苟安贪生、卖国求荣的丑恶行径,十分愤慨。他特意从《二十四史》里选录了荆轲、田横等古代豪杰杀身成仁的故事,辑成文白对照的《中华民族的人格》一书。张元济在“编书本意”中说:“这些人都生在二千多年以前,可见得我中华民族本来的人格是很高尚的。只要谨守着我们先民的榜样,保全着我们固有的精神,我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这时,因“七君子事件”而身陷囹圄的邹韬奋在狱中读到此书,写信给张元济,称这本书“实获我心,在国难危迫如今日,尤弥足珍贵”。
二 唐文治拒绝签字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别号茹经,江苏太仓人。1907年秋至1920年冬曾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大学堂、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皆为交大当时的校名)监督(校长)。
抗日战争时期,唐文治以70多高龄的失明病弱之身,毅然率领无锡国专师生内迁到桂林,过着艰辛的生活。后因水土不服致病,辗转回到上海租界就医。在上海期间,唐文治生活极为困难。敌伪千方百计胁迫利诱他出任伪交大董事长,并要挟他签字同意。行年七八十,此字可不签矣!唐文治不为威逼高薪所动,置生死于度外,从容答曰:“行年七八十,此字可不签矣!”拂袖不顾。词学泰斗 夏承焘 先生曾为此作晚节挺风霜。食粥生涯歌慷慨,惊倒胡儿三两语,光芒!《南乡子·倚老吟》词赞颂之,词曰:“龙血战玄黄。初见江楼鬓已苍,摸索能知人几许,仓皇。别语匆匆未敢忘。晚节挺风霜。食粥生涯歌慷慨,惊倒胡儿三两语,光芒!合向坟头篆数行。”
三 叶恭绰保护毛公鼎
叶恭绰(1881~1968),字裕甫(玉甫)、誉虎,自号遐庵,广东番禺人。1921年3月至1922年5月曾任交通大学校长。
士林瞩目,惊为至宝。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13年),毛公鼎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当时“士林瞩目,惊为至宝”。此鼎铸于公元前827年,为西周宣王姬静的叔父毛公所铸,上有铭文497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赏其臣子毛公的事迹,是现存的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鼎,为我国稀世珍宝。
1926年,叶恭绰用重金购得毛公鼎后珍藏在家。1926年,叶恭绰用重金购得毛公鼎后珍藏在家。其后日本和美国的一些人得悉此事,竭力想得到此鼎。1940年,出走在香港的叶恭绰电召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的侄儿叶公超至港,对他说:“已经有美国人和日本人两次想高价收买毛公鼎,我没有答应。现在我把毛公鼎交付给你,日后不得用它变卖,不得典质,尤其不能让它出国。有朝一日,可以献给国家。”不得用它变卖,不得典质,尤其不能让它出国。有朝一日,可以献给国家。以后叶公超曾为毛公鼎事而遭日寇逮捕,被严刑拷打,但他牢记叔父的嘱托,始终没把此鼎交出来。
1941年叶公超携毛公鼎秘密到香港,这件价值连城的国宝终未落到外国人手中,至今仍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上海交大档案馆研究人员)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上海市东川路800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