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 · 档案 · 文博网
|
数字档案馆
|
校史博物馆
首页
部门概况
部门简介
机构人员
科研成果
荣誉奖项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影像交大
口述交大
思源往事
思源起航
思源北美
思源激流
校史文萃
交大党史
党在交大
辉煌征程
史志典籍
年鉴校志
历年年鉴
交大校志
校史文萃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
>
校史文萃
>
正文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发布日期:2018-03-20 撰稿: 摄影:
字号:[
大
中
小
]
图:辛亥革命著名将领交大校友蔡锷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出生于湖南宝庆府东乡一个贫寒的农家。5岁随父母迁居武冈县山门。6岁入私塾。聪颖异常,有“神童”之称。10岁读完“四书”、“五经”
,下笔成文
。13岁补县学生,参
加
史学、词章院试,以优异成绩考中秀才。15岁考入湖南时务学堂
,
所作课卷曾在《湘报》发表,
深
受中文总教习梁启超
的
器重
。课业之余,
他
还
积极参加谭嗣同、唐才常在长沙组织的以“讲爱国之理,
求救亡之法”为宗旨的南学会活动,热情拥护康、梁的维新变法。
1898年,
戊戌
政变
后,
梁启超流亡日本,时务学堂中辍。然而,蔡锷求学之志,未尝松懈。他向表兄贷钱二百,徒步行至汉口,又幸得汉口友人再赠六元,方得以踏上到上海的轮船。至沪后,蔡锷以蔡艮寅之名投考当时声名鹊起的南洋公学外院(相当于小学),结果以第六名的成绩被录取。在1898—1899年间,少年蔡艮寅在南洋公学勤勉好学,颇得赞誉。在沉潜于学业的同时,他始终怀抱改革国运的凌云之志。
不久,
应梁启超之召东渡日本,到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学习日语,研究政法、哲学。不久,又考入横滨华商举办的东亚商业学校,受到西方民主学说的影响,思想日趋激进。1900年回国参加唐才常
在汉口
等组织的自立军,准备在武汉策动反清武装起义,因事泄而失败。他重返日本,投笔从戎,并改名为锷,寓有砥砺锋锷之意。先后就读于陆军成城学校和东京士官学校。结交黄兴,参与《游学译编》撰
编活动。他与蒋百里、张孝准三人,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年毕业回国
后,
他
上5万言书,请湖南巡抚施新政。因其颇具军事才华,相继受江西、湖南、广西巡抚所聘,分别任江西续备左军随营学堂监督、材官学堂总教习及监督、湖南新军教练处帮办兼武备、兵目两学堂教宫,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随营学堂总理官。在上海,
他又
应章士钊邀请,参加
了
华兴会的外围组织——爱国协会。同盟会成立后,黄兴等
革命党人
在湘、桂
各地策划起事,
他多方给予掩护,并在广西加人同盟会。1906年秋,他到河南彰德观操,任中央评判官。1909年,他奉命赴龙州接办讲武堂,任监督。他创立武德会,秘密组织建国团,在桂训练新式军队,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勘测了中越边境要塞。
1911年, 他应云贵总督李经羲之邀到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三十七协协统。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他多次召集中下级军官密议,于10月30日夜发动起义,任云南新军起义军临时总指挥。云南光复后,成立军政府,任都督。他重申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实行改革,整理财务,以“澹泊明志,夙夜在公”为座右铭,两次带头减薪,使“廉洁成为一时风尚”。同时,都督府先后派兵援蜀、援黔、援藏,稳定西南局势。
图:蔡锷手迹
袁世凯当政后,他仍主张民主共和,致力南北统一,被袁世凯削除兵权,调至北京,任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虚职,并受监视。袁世凯称帝后,举国反袁浪潮高涨。他对袁世凯屈服于列强和复辟帝制极为愤慨,遂与云南都督唐继尧信使往返,密电联络,与李烈钧、程潜等共同策划,准备反袁,并到天津与梁启超密商定:“失败就战死,绝对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绝对不争地盘”。
1915年5月5日
,
袁世凯与日
本
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8月又指使组织筹
安
会,公开鼓吹帝制。蔡锷终于从切身经验中
识破
袁的
真
面目,决计逃出北京,潜往云南,发动护国战争。
在孙中山、黄兴等人帮助下,
12月19日他以赴日养病为名,
先往日本,然后经上海、赴香港、过越南,辗转入滇。途中多次摆脱袁世凯所派刺客的追杀和阻击。
图:
护国军五将领合影(左起:李日垓、罗佩金、蔡锷、殷承环、李烈钧)
1915年12月25日,
蔡锷
联合云南将军唐继尧等正式宣布云南独立,并自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率部左、右两纵队向川南进军,在纳溪、沪州一带与袁军奋战累月。他身先士卒,指挥若定,护国军艰苦奋战40多天,给袁军以重创。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后,他任四川都督。为整编川军、统一财政,
他
做了大量工作。
由于
长期
艰苦的军旅生活,
蔡锷
原来的喉疾
开始
恶化,不得不辞去四川督军职务,并决定赴日治疗。可惜他进入日本福
冈
医科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医院
后,于1916年11 月18日,因医治无效而逝世,终年仅34岁。其时,举国悲痛,国会议决追认他为上将军。1917年4月12日,在长沙举行隆重的国葬典礼,安葬于岳麓山。孙中山亲书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以表彰其名彪班超,功盖马援的历史功绩。
【浏览次数】:人
上一篇:
:
吴保丰并非“无能治校”
下一篇:
“人民无伪,学生无伪”
友情链接:
校史 · 档案 · 文博...
数字档案馆
校史博物馆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上海市东川路800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