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 · 档案 · 文博网
|
数字档案馆
|
校史博物馆
首页
部门概况
部门简介
机构人员
科研成果
荣誉奖项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影像交大
口述交大
思源往事
思源起航
思源北美
思源激流
校史文萃
交大党史
党在交大
大事年表
辉煌征程
史志典籍
年鉴校志
历年年鉴
交大校志
校史文萃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
>
校史文萃
>
正文
清帝退位诏书出自交大人
发布日期:2018-03-20 撰稿: 摄影:
字号:[
大
中
小
]
1912年2月12日,清廷隆裕太后携小皇帝
溥仪
,在养心殿召开了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在凝重压抑的气氛中,隆裕神态黯然地宣读了宣统皇帝退位诏书。在历史的无情脚步声中,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就这样走完了它的旅程。而退位诏书的颁布不仅标志着清王朝的灭亡,也标志着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
这篇诏书,虽则只有三百余字,却写得文情并茂,辞藻典雅。现不妨列举数语,以窥一斑:“九夏鼎沸,生灵涂炭……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余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洽之告成,岂不懿欤。”当时小皇帝
溥仪
只有5岁,而隆裕太后亦是不谙世事之人,他们均难以写出这样的文章。那么,这一历史性文件的捉刀人究竟是谁?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诏书颁布不久,上海《申报》即报道说:“此次宣布共和清谕,系由前清学部次官张元奇拟稿,由徐世昌删订润色。”但是,徐世昌不愿承担“逼宫”之名,根本不肯插手《退位诏书》。又据辛亥革命元老胡汉民记述:“清帝
溥仪
退位之宣言,由张謇起草,交唐绍仪电京使发之。”“民国产婆”赵凤昌之子赵尊岳在其宅中所见张謇拟稿说得更具体,“就其案头八行横笺,不具首尾,书数百字,文甚朴雅”。可见,退位诏书由张謇所作应为事实。然而,张謇幕僚众多,诏书究竟是出自他之手,还是由他人代笔,亦不可完全肯定。目前流传较广的有两种说法,是由杨廷栋或刘厚生代写。
杨廷栋,江苏苏州府吴县人,南洋公学中院生,习英文,1898年赴日入经济特科,为早期留日学生,主张效法明治维新,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1909年,江苏省咨议局,杨被苏州公众选为议员,遂与担任主席的南通张謇相识,两人主张相同,一拍即合,从此,张謇倚杨为左右手,每有重大决策,必召其商量。辛亥革命时期,南北双方在上海谈判,张謇做为双方搭桥人物之一,遂被推为诏书拟稿人。相传,其时杨在苏州家中,张遂与松江人雷震潜赴苏州,杨因其家目标甚大,三人遂去火车站附近的维瀛旅社闭门构思,以杨廷栋为主笔。文成,由雷送京直交袁世凯,再由袁入内廷与隆裕太后面商。为纪念这一事件,杨后来请姑苏画家吴湖帆画成《秋夜草疏图》一幅,画成之后,遍请名家题咏,此图至今可能还在杨的后人手中。
刘厚生
,
又名刘垣
,
是南洋公学首任总办何嗣煜的女婿
,
亦是中国末代状元
,
著名政治人物张謇最重要的智囊之一,为南洋公学
1897
年第一次招收的师范班学生。据他本人回忆,“南北议和代表
佥
推张季直先生起草退位诏书”,张在上海大东门大生二厂办事处和他商量后,由他动笔草就,“稿成,以示季直先生,先生默诵一过,略易数字,连说‘可用可用’,就转交唐绍仪,唐据以电告北京”。刘还说,“据好几个参与清廷机密的老朋友说,电稿到京后,袁世凯、徐世昌就把稿子交给汪荣宝,汪读后就说:‘张季直为文,力模班史,词句硬碰硬,此稿婉转庄肃,情见乎词,不类季直手笔,或当另有其人’”。
尽管上面两种说法都没有得到确切的证实,但杨廷栋与刘厚生做为张謇最重要的智囊成员之一,为撰写清帝退位诏书出谋划策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做为南洋公学早期学生,杨廷栋与刘厚生在清末民初的政治变局中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
图:1899年冬杨廷栋赴日留学前与南洋公学同班同学合影
图:刘厚生(刘垣)所撰交通大学首任总理何嗣?家传(部分)
【浏览次数】:人
上一篇:
:
吴保丰并非“无能治校”
下一篇:
“人民无伪,学生无伪”
友情链接:
校史 · 档案 · 文博...
数字档案馆
校史博物馆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上海市东川路800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