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 · 档案 · 文博网
|
数字档案馆
|
校史博物馆
首页
部门概况
部门简介
机构人员
科研成果
荣誉奖项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影像交大
口述交大
思源往事
思源起航
思源北美
思源激流
校史文萃
交大党史
党在交大
大事年表
辉煌征程
史志典籍
年鉴校志
历年年鉴
交大校志
校史文萃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
>
校史文萃
>
正文
交通大学与辛亥革命
发布日期:2018-03-20 撰稿: 摄影:
字号:[
大
中
小
]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它终结了我国自秦代以来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这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素有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的交通大学(时称“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自然也不会置身事外,交大的师生校友毅然投身这一革命洪流之中,在近代民主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上海光复起义中的交大学生军
武昌起义爆发前,同盟会领导人黄兴曾秘密来沪作动员演讲,当场血书“驱除鞑虏”四字,交大有不少学生前往聆听,大家群情激奋。当时校内有不少革命志士,譬如学校的体操助教许奇松就是同盟会的成员,他和周颂贤等激进学生组织了以反清革命为宗旨的“中华革命党”。
在军国民主义的影响之下,当时全校上下广泛开展了兵式体操运动,使得学生受到了最基本的军事训练,为此学校还领得了400支步枪以及相当数量的子弹。
武昌起义后,南方诸省群起响应。11月3日上海起义开始,陈其美率领商团和救火队等组织围攻清廷在上海统治的堡垒——江南制造局。这时校内的革命师生纷纷走出校门,在校友钮永建的领导下加入到攻打制造局的大军之中。钮永建(1870-1965),字惕生,号天心,上海人,是同盟会及国民党元老。1898年入南洋公学师范班学习,旋即任公学教习。1900年东渡日本,进入士官学校学习。留日期间开始倾向革命,曾为邹容的《革命军》初稿润色。由于钮是上海本地人,故而上海起义开始后,他被推举为沪军都督。但是为了避免革命阵营的分裂,钮永建坚决辞拒,而让贤于陈其美。
1952年,钮永建在台北探望南洋公学同窗吴稚晖。
江南制造局在当晚便被攻克,守军投降。学生回校后,在学校原有的400支枪的基础上,再加上从制造局缴获来的武器,开始与革命的老师分开,独立组建自己的学生军。校足球队的门将张松龄被大家推举为学生军的队长。此后学生军开赴上海周边地区,参与光复毗邻的江苏各县。
为联络上海其他各校的学生军,大家认为应设一司令部,而地点就选择在了学校旁的李鸿章祠堂——在其原址上后建起了复旦中学。由于李公祠的正门在租界越界筑路范围内,为避开骑马的巡捕,学生军成员绕道法华镇,攻入其后门,迅速制服看护,将其接管。大家将李鸿章的铜像头部用白布包起,意为使其无面目面对革命同胞。
各地学生军纷纷成立后,孙中山认为志愿参加革命的学生不同于普通军人,应当独立成军,便令钮永建为学生军司令。此后南北议和,光复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军也就自行解散,多数人重返学校继续求学生涯。
南京临时政府
成立后,
钮
永建担任临时政府参谋本部参谋次长,后代行总长职务,
并作为
革命军全权代表伍廷芳的军事参赞,参与南北议和。
左 钮永建为1927级南洋大学纪念册题写刊名
右 吴稚晖为《交大唐院季刊》(1935年)题写刊名
唐文治与革命中的南洋大学堂
辛亥革命爆发时,学校的监督(即校长)是唐文治。唐文治顺应历史潮流。支持学生的革命行动。他以身作则,率先剪去了自己的辫子,以示与清廷一刀两断之决心。1911年11月12日《申报》上《革命声中之南洋大学》一文记载全校“职员、学生于昨晨开剪发大会。自唐监督蔚芝以下,同时剪发,无一留者。”
唐文治像
由于 “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的校名很容易使人误认为学校仍与清廷保持着隶属关系,经过再三斟酌,1911年11月6日唐文治决定讲校名改为南洋大学。当日下午,全校师生在大礼堂集合,唐亲自登台宣布“本校自今日起改名‘中国南洋大学堂’,诸生当知以维持学堂之毅力维持新中国”。在体制上仿照西方大学堂制度,废除教务、斋务、庶务三长,以免隔阂。教务之事分科,由科长担任;斋务事由监学担任;庶务长改为庶务员。最后唐用“固结团体、保守秩序、提倡风气、咸与维新”四语勉励诸生。唐演讲完毕,就有学生谭作民谓唐乃中国学界革命之第一人,谓本校改革即为全国学校改革之机。校名的更改使得学校的校舍避免了被革命军征作他用。
杨廷栋拟就清帝《退位诏书》
杨廷栋,字翼之,江苏吴县人。1898年以南洋公学中院官费生的身份赴日本留学。他翻译出版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第一个完整中译本。在日期间加入了中国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积极参与有革命倾向的《国民报》的撰稿。
1898年底,杨廷栋、雷奋、章宗祥等6人出国前与同学合影。
1910年,江苏成立咨议局,杨被苏州民众推选为议员,遂与担任江苏咨议局主席的张謇相识。此后杨廷栋与南洋公学时的同窗雷奋(南洋公学中院学生)一起成为张謇的左膀右臂,每有重大决策,二人都参与其中。
辛亥革命南北和谈之时,张謇被推为退位诏书的起草人。其时,杨正在苏州家中,张謇、雷奋二人便前往苏州。三人在苏州火车站旁的维瀛旅社闭门构思,主要是杨廷栋拟就的,文成后由雷奋送给袁世凯,由其转交隆裕太后。事后近代著名书画家杨倩、吴湖帆作《秋夜草疏图》以志此事,《秋夜草疏图》现存台北历史博物馆,已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杨廷栋所拟诏书文笔老道,且令相关各方面都能满意。就清王室而言,诏书允诺给予优待,并让帝室有体面的台阶可下;对于革命党人而言,诏书满足了他们对于共和政体的渴望;尤为重要的是诏书中承诺将由袁世凯执掌大权,使得南北妥协有了可能。
孙中山莅校演讲
1912年底,孙中山来我校发表演说。彼时他已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正着力于全国铁路交通建设。孙中山在上院文治堂内发表了近两个小时的演讲。内容主要是计划在未来修筑20万公里的铁路,尤其是要修建横跨国内南、北、中的三条铁路大动脉。他勉励大家投身于铁道事业。此外还涉及了纸币政策及对日、俄的外交政策。
全校师生听后大受鼓舞,许多人从此以铁路建设和管理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追求。当时正就读于土木科一年级、后成为“中国铁路先驱者”并担任过交大校长的凌鸿勋后来谈到说“由于听了国父演讲,我毕业后长期从事铁路工作,未始不是受了这一伟大启示。”
1919年孙中山又来过交大一次,介绍自己的《实业计划》一书,其中提出了利用三峡水利发电、改善长江航运的设想。此外二十年代初,孙中山还为交大的《南洋周刊》题写刊名“南洋”,为《技击部成立十周年纪念册》题词“强国强种”。
左:孙中山先生为本校学生会编《南洋周刊》题写刊名
右:1912年底孙中山先生来校演讲(油画)
南京临时政府中的校友阁员
1912年1月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内阁的29名成员之中,交大校友就占了5位,他们分别是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外交部总长王宠惠、财政部总长陈锦涛(北洋大学堂毕业后任教南洋公学)、参谋部次长兼议和参事钮永建以及法制顾问章宗祥(南洋公学师范生)。
这其中,蔡元培(1868-1940)先生曾于1901年9月至1912年11月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并成为黄炎培、邵力子等一大批日后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人物的启蒙老师。特班解散后,他有组织成立了“爱国学社”。以后参与组建光复会,不久又加入同盟会。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出任首任教育总长。
王宠惠(1881-1958)是近代著名法学家。清末也曾任教于南洋公学,后在盛宣怀资助下先后赴日、美、英留学。留学期间他积极参与革命派刊物《国民报》的英文版撰述。此后王宠惠又协助孙中山起草了《第一次对外宣言》,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辛亥革命后,由他取代了呼声极高的伍廷芳出任临时政府的外交总长。
1912年1月5日,孙中山召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左三为教育总长蔡元培、左四为财政总长陈锦涛、右二为外交总长王宠惠。
辛亥二烈士——
白毓昆与唐榕炳
辛亥年间,我校还涌现出白毓昆和唐榕炳两位舍生取义的革命志士。
白毓昆(1868-1912),字雅雨,江苏南通人。1899年入南洋公学师范院学习并任外院教习。后任教于北洋女子师范和北洋法政学堂,成为李大钊的启蒙老师。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参与创建“北方革命协会”。12月31日,白亲赴滦州组织起义,并成立北方革命政府,任参谋长。次年1月5日,起义失败,白毓昆被清军俘获,7日在通州古冶遇害。就义前白留有《绝命诗》一首:“
慷慨吞胡羯,舍南就北难。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
”
滦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发生于清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区,给清廷造成了巨大心理冲击,加速了帝制的终结。
当年9月,民国政府追认其为陆军上将。
唐榕炳(?--1911),号伯文,广东香山人。1909年毕业于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交大时名)附属中学,旋入学校的船政科继续深造。唐是学校足球健将。1911年春他离校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不幸被俘,病逝狱中。唐虽未与“七十二烈士”一起就义,但壮举犹同。
辛亥时期其他知名校友
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交大校友,除上文提到的几位,实则还有不少。
如民初江苏都督庄蕴宽(1866-1932)1910年曾来校任教导主任。庄蕴宽,字思缄,江苏武进人。清末曾在广西创设法政学堂和陆军干部学堂,同情革命,曾成功掩护遭清政府通缉的黄兴离境前往越南。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接替程德全任江苏都督,为维护当地的治安稳定作出了贡献。后
出任都肃政史
、
审计院长
。袁袁世凯图谋称帝之际,又致书袁痛陈帝制之不可为。
“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吴稚晖
(1865-1953)于1898年起在南洋公学教授国文,同时兼师范班学长,并主持小学事务。1902年他与蔡元培一同发起“爱国学社”,任学监及国文教员。1903年因《苏报》案遭清政府通缉,前往日本,结识孙中山,1905年加入同盟会。
辛亥时期和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蔡锷(1882-1916)也曾与交大有过一段学缘。1898年他由长沙时务学堂转入上海南洋公学,当时用名蔡艮寅。武昌起义后,蔡锷在昆明领导起义,成立了云南军政府。袁世凯称帝后,蔡锷组织发动了反袁的“护国战争”。
此外,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1901年9月至1903年春开设)及师范院学生中还涌现出好些位同盟会会员。
如“二次革命”时李烈钧的重要助手、民初参议员魏斯炅(1873-1921)就曾就读于公学特班,后来东渡日本,攻读政法,加入同盟会后曾奉孙中山之命前往南洋与当地华侨华人联络,筹措革命经费;近代政治家、教育家邵力子(1882-1967)也是特班生,他在留日期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与于右任等人一同创立《民立报》,倡导国民独立思想,宣传革命主张;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1878-1965)是1901年考入公学特班的,赴日后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著名教育家、私立南洋中学创建者王植善(即王培荪,1876-1953)则是南洋公学师范院学生,同时也是同盟会会员;而著名学者谢无量(1884-1964)则于1901年进入特班学习,在校期间用名谢澄,谢曾参与《苏报》的撰稿,后因《苏报》案的牵连而一度流亡日本, 1911年参加了保路运动,后任
孙中山大本营秘书长和参议长。
百年风云,弹指一挥间。从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学生运动的“墨水瓶事件”直至解放前夕学校赢得“民主堡垒”之美誉,爱国民主的革命传统在交大可谓由来已久。辛亥时期学校的师生校友为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值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我们谨为此小文以表达对先贤的缅怀之情。
【浏览次数】:人
上一篇:
:
吴保丰并非“无能治校”
下一篇:
“人民无伪,学生无伪”
友情链接:
校史 · 档案 · 文博...
数字档案馆
校史博物馆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上海市东川路800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