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 · 档案 · 文博网
|
数字档案馆
|
校史博物馆
首页
部门概况
部门简介
机构人员
科研成果
荣誉奖项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影像交大
口述交大
思源往事
思源起航
思源北美
思源激流
思源初心
校史文萃
交大党史
党在交大
辉煌征程
史志典籍
年鉴校志
历年年鉴
交大校志
校史文萃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
>
校史文萃
>
正文
交大记忆:交大人的科普情结与社会贡献
发布日期:2018-03-20 撰稿: 摄影:
字号:[
大
中
小
]
[编者按]
上海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今日的交大源于那些被铭记至今和默默奉献的昨天,而无论震撼或平凡,都值得记取和思索。走进交大记忆的长廊,回瞰那些通往此刻的真实和感慨,注目历史,为了更好地迈向未来。
时值“国际博物馆日”,许多博物馆竞相推出各种活动,如我校的钱学森图书馆延长了开放时间并放映露天电影、董浩云航运博物馆正在举行“缪斯来了”世界著名大学博物馆概念展。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吸引人们关注博物馆,也是一个社会科普过程。谈起科普,大学师生、校友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本期“交大记忆”将从科普刊物的角度来讲述交大人的科普情结与社会贡献。
著名校友关注科普工作
校友、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应当努力做到‘科学属于人民’。人民有了科学,在思想
上便知道追求真理,齐一方向,在物质上便能增加生产,提高生活,在行动上便有组织纪律,活跃、坚强。这些都是团结群众的重要因素。”
校友、“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历来倡导“科普是建国的大事”。他说:“一个专业科技工作者要会写学术论文,同时也应该会写科普文章,要把科学领域里的成就写的通俗易懂,人人爱看,才算够格。”
在《通俗文化》等交大师生早期科普刊物的基础上,1930年,交大科学学院的师生组成了一个名为科学社的团体,创刊《科学介绍》,由上海《晨报》代为发行。内容以讲述数理化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实用常识为主,如空气的组成、日光灯的构造以及各种化学工艺品的制法等,取材贴近生活,适合当时的社会需要。
1935年暑假,电机工程学院1937届的几位同学用翻译《无线电原理及应用》(赫卿荪原著,译者署名丁曦)所得的稿费为资金,办起一本名为《科学大众》的科普期刊,得到当时一些进步科普作家的积极支持,深受群众欢迎。
1939年春,1939、1940等届的几位同学采用集资的办法发起创办《科学生活》。当时担任编辑工作的王安后来成了世界闻名的电脑发明家,杨嘉墀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技术专家。文章执笔者也几乎全是交大同学。
所有的编辑、写稿,都是义务的,谁也不支取编辑费、稿费。然而在当时上海混乱的时局下,用于正常办刊、出版的资金链难以维持,几本科普刊物的持续时间都不长,《科学生活》也在坚持了一年半后不得不停刊。
抗战胜利后艰难的科普创业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当年创办和参与编辑工作的同学重聚于上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科学大众》于1946年10月重又与读者见面。
复刊后,《科学大众》得到我国科学界的大力支持。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昭抡、严济慈、张钰哲、杨锺健、戴文赛等以及中国天文、物理、化学、气象、地质等学会都乐于赞助,惠赐稿件。交大也有多位师生积极支持,如曹鹤荪、薛鸿达、周文德、徐名模等。其中,徐名模曾为《科学大众》写过一篇题为《把情感挽入了科学》的文章,指出一本通俗的科学期刊应当具有建设性、科学性,而建设,不仅是物质的,“比较起来,精神的或心理的建设也许更是基础的”。
到1948年,鉴于自然科学学科范围广泛,为适应推广宣传的需要,团队又在《科学大众》的基础上,办起了《大众医学》和《大众农业》两本专业性科普期刊。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的许多专家也握笔撰稿。科普宣传的影响由交大一校起始,向更广阔的范围扩展。
当时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科技和科普期刊在上海纷纷出刊,其中由交大校友主办的就有多种。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创办了《电世界》杂志,其主持人裘维裕、赵曾珏、毛启爽等都是交大的教师和校友。《现代公路》杂志是校友马家驹主持的,在交大机械系执教的张烨校友创办了《汽车世界》,两本杂志后来合并为《汽车与公路》。在铁路局方面工作的曾世荣校友发起创办了另一中级科普期刊《现代铁路》。
那时候办科学杂志很不容易,于是“中国科学期刊协会”应时而生,建立联系,互相关心帮助,解放前夕,共同迎接上海的黎明。
新中国科普事业的春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我国科学技术实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也对科学普及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植科学文教事业,人民群众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高涨,各地书店、读者纷纷来信联系订阅。《科学大众》、《大众医学》、《大众农业》等杂志的发行范围迅即扩及全国,印数逐月上升。
1951年,在中央出版总署的鼓励、支持下,《科学大众》由上海移至北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自1954年起又改由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前身)主办。《科学大众》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注和推荐,郭沫若题写刊名并撰文,在全国科学界的热情支持下,从此沿着健康发展的光明道路稳步前进。
科普协会为《科学大众》成立了编辑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科普协会副主席竺可桢担任主任委员,委员有刘崇乐、施嘉干等多位科学家。李四光、梁希、茅以升、侯德榜、黄家驷、钱学森、朱弘复、周明镇等,都为《科学大众》写稿。众多专家学者的积极爱护和支持,保证了刊物的科学性和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
交大的师生、校友,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曾经经过艰苦的努力和辛勤的探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天,在国家发展兴兴向荣、前景美好、令人振奋之时,交大人更要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更多地贡献才智和力量,为推动实现“中国梦”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思源湖——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故事撷英》一书中“谱写科学的春天——交大学生对科普工作的贡献”,原文作者为1939届校友王天一)
原文链接:
http://news.sjtu.edu.cn/info/1023/240206.htm
【浏览次数】:人
上一篇:
:
吴保丰并非“无能治校”
下一篇:
“人民无伪,学生无伪”
友情链接:
校史 · 档案 · 文博...
数字档案馆
校史博物馆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上海市东川路800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