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在:
前言
这本名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小册子,并不是一本钱学森传记。我虽跟随钱老工作、生活了20年,手头也积累了不少有关资料和素材,但一直不敢动手写《钱学森传》。有不少出版社来预约书稿,我也始终不敢应承,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钱老本人不同意为他写传,也不向我们提供任何作传的素材。他曾对我说:“我这个人从不考虑过去,只思考未来。过去的事过去就算了,我也记不得了,所以我无法向你提供什么材料。”他坦荡地认为,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用不着自己操那份心。 其次,即便钱老今天同意,我也不敢轻易下笔。因为我认为写传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不做好充分准备,对传主没有深刻的研究是写不好传记的,尤其写不好一位伟大科学家的传记。我在钱老身边这么多年,深知钱学森的学识博大精深,品德高尚,智慧超群,他的思想境界达到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高度。你若没有深入地钻研进去,基本上搞懂那些深奥的科学问题,甚至使自己也进入他那种境界,是很难理解他那非同一般的思想和性格特点,说出他那些一语道破,入木三分的语言,写出一个真正的钱学森的。 然而,钱学森的一生,又经历曲折,成就卓著,很富于传奇性和故事性,所以,写“钱学森”就成为一个社会热点。电影人想拍钱学森的电影片、电视片;记者、作家们想写“钱学森”,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认为,那些远距离“创作”出来的“钱学森”,距离真实的钱学森都相差甚远。 2001年12月11日是钱老90大寿,江泽民总书记又作了重要批示:“我们应该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学习”。为了贯彻落实江总书记的批示,我将自己过去所写的有关钱老的文字汇集起来,编成这本《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小册子,供年轻学子们学习时参考。 构成这本小册子的主要材料“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是我为《中共党史人物传》所写的“钱学森传”初稿,约11万字,而那个传记最后定稿时按要求只剩下6万多字了。这是上级下达的任务,钱老本人不得不表示同意。他在我受理此项任务时,作了以下原则性谈话,他说:“我一向对写传记之类的东西持消极态度。既然这是上面的任务,只好拜托你去完成。但我想,写传不是为写传而写传,更不能为个人歌功颂德去写传。而是要通过写传反映一个时代,反映我们党在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导以后的工作。所以,第一,要实事求是;第二千万不要写出矛盾来了,我绝不和任何人争功劳。特别是关于我们国家‘两弹一星’的成就,我过去多次讲过,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我本人只是恰逢其时,做了我该做的工作,仅此而已。这就是我的观点,是实事求是的观点,你要按照这个观点去写。”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我除了查阅资料,走访一些当事人之外,最重要的依据是钱老的工作日记,他有60多本《工作手册》存放在保险柜里。他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几乎天天写工作日记。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内容涉及他对当时自己主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的看法。我是在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初步学习、消化之后,才写出了这11万字的“钱学森”的。这次应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约稿的要求,我又对此传稿进行了补充,增至约13万字。至于本册子中的其他文章,只是本人这些年来在某一个侧面对钱老的感受和体会(其中有两篇文章是本书作者与别人合写并联名发表的)。它具有近距离的直观性、真实性,有的地方还有点生动性、可读性,却远未达到全面性和深刻性。有几篇文章中选用的实例,由于都是写一个人,必然会有重复。为保留文字的历史原貌,和顾及文章的完整,也就不作删削了。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奉献给广大读者一个客观的、真实的和比较全面深刻的“钱学森”。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我诚恳地希望读过这本小册子而又熟悉情况的读者,能对此书提出补充、修改,甚至批评、指正意见。 附带说明,钱老成就这么卓著,人品这样高尚,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包括个人所得,都奉献给了他的祖国和人民。他之所以能够如此,除了自身的因素以外,也与钱老有一个非常和谐美满和温馨的家庭有关。特别是钱老的夫人蒋英教授,她也是一位人品高尚,成就卓著的声乐教授。她体贴关心钱老的生活,全力支持钱老的事业,毫无保留地赞同钱老的义举,也为我们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无私奉献。为此,在征得作者和蒋英教授同意后,本文集也收入了两篇有关蒋英同志的文章,供读者学习时参考。同时我要说明,钱老的夫人蒋英教授和儿子钱永刚高工对我写“钱学森”曾给予大力帮助。也是由于他们的支持,本书选用了一些有关钱老的珍贵照片,除近年的照片以外,早年的照片由谁拍摄,已无从查明,谨此致歉。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上海市东川路800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