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在: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脍炙人口的《送别》歌在室内唱响。11月4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纪念杰出校友李叔同(弘一法师)诞辰130周年的学术座谈会在我校徐汇校区的东方艺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校原党委书记、校史编纂委员会主任王宗光、校党委副书记徐飞、校党委常委、图书馆馆长李建强到会并致辞,范祖德、叶敦平、毛杏云等老领导、交大师生代表以及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李叔同的亲属和弟子近50人参加了会议。
王宗光同志在致辞中指出,李叔同是从交通大学走出来的文化伟人,他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多才多艺,在许多领域创开了近代中国灿烂文化艺术的先河,是我国新文化史上的一位前驱性人物。今天作为李叔同母校的交大来举办这次学术座谈会,追寻李叔同在交大求学的足迹,缅怀这位文化大师和杰出校友,无疑对于深化李叔同学术研究、促进交大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建强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南洋公学及特班培养出李叔同等杰出人才的实例告诉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要与国家需求和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一流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是造就一流人才的基础,此外,还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个性化的施教、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等。总结南洋公学时期人才培养的成就与经验,对于推进当前我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我们今天纪念李叔同的目的所在
校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档案馆直属党总支书记盛懿副研究员利用交大早期的历史档案,在会上作了《出旧入新——李叔同在南洋公学特班(1901-1902)》的专题学术报告,介绍了李叔同在南洋公学特班求学时的入学、业师、学行和生活情况,指出特班的这段经历对李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完成了从传统士子向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型,使其形成了初步的民主爱国思想,为其今后从事音乐、话剧等西洋艺术作了铺垫,并结成了一个学缘性人际网络。
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李叔同与南洋公学”、“李叔同在特班读书的经过”、“蔡元培的爱国民主思想对李叔同的影响”、“李叔同青年时期诗词的转型”、“李叔同创建上海书画公会”、“李叔同创作的歌曲”等专题,纷纷发表学术见解。
最后,校党委副书记徐飞作了总结性发言。他指出培养具有社会担当、人文情怀、历史眼光、全球视野、人格健全、追求真善美的创新人才,是学校面临的紧迫任务。纪念和缅怀李叔同,最重要的就是要继承交通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深刻总结人才培养的成就和经验,薪火相传,不断创新。同时,大学应以适应社会要求、满足学生兴趣和维系文化传承为其内核,反省求真,不仅要讲工具理性,应更崇尚价值理性,要在真正的学习和探究中,实现对功利和自我的超越
党史校史研究室为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作了精心筹备,共提交会议论文4篇:盛懿《出旧入新——李叔同在南洋公学特班(1901-1902)》;范祖德《李叔同与交通大学》;欧七斤《李叔同参加两次乡试史实新考》,朱恺《李叔同的“南洋”学缘——以其与黄炎培、沈心工等人的交往为例》等论文数篇。这些论文多利用交大档案馆保存的原始档案资料,对于李叔同在南洋公学特班求学期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和考证,填补了学术界关于李叔同早年研究的一些空白,并对以往研究中的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而获得了在场专家和听众的共鸣和好评。
此次座谈会是我校“叔同文化周”系列活动之一,由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党史校史研究室(档案馆合署)、党委宣传部、媒体与设计学院、世界遗产学研究交流中心联合举办;东方艺术交流中心常务副主 任余晋岳 教授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校文科处、人文学院、浙江省平湖市李叔同纪念馆、卢湾区丰子恺研究会等。座谈会期间,与会人员还参观了李叔同再传弟子吴雪松等人的书画作品展,并欣赏了李叔同高足吴梦非之女 吴嘉平 女士弹奏的李叔同创作的歌曲《春游》。
撰稿: 朱恺
摄影:杨志锋
2010年11月5日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上海市东川路800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