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在:
抗战胜利后,交大沪校的党支部,属临时大学区委领导。交大渝校迁回上海,原属南方局(和它的延续南京局)青年组领导的“据点”,组织关系不变。在“反甄审”斗争中转来交大学习的原南京中央大学、雷士德工学院等学生党员15人,组织关系转入交大。1946年9月组建交大总支部,属国立大学区委领导,吴增亮任书记、沈讴任副书记,委员有俞宗瑞、朱爱菊、叶公毅,总支下设4个分支部和1个学生自治会党团。1947年5月,由南方局青年组领导的“据点”划归上海局领导,7月初一度组建独立支部,9月转入交大总支,总支委员会有俞宗瑞(书记)、朱爱菊、李国富、庄绪良、袁嘉瑜、姚欣茂。1948年5月初,总支委员会由庄绪良任书记,委员有唐恒治、钟垒、袁嘉瑜、陈楷。同年9月,总支委员会庄绪良任书记、陈启懋任副书记,委员有张仁旭、穆汉祥。1949年初,穆汉祥调到地区工作后,委员增补了吕甦、张仁昶、赵国士、严祖礽。党员数量比1945年时扩大了近7倍,到上海解放时有198人(不包括历次撤退到解放区和输送到别的战线上去的党员100多人) ,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简称“新青联”)会员达400多人(含党员200人)。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交大党组织根据当时党的总路线,始终遵循“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白区工作方针,结合交大实际有理有节地开展了各项工作,与全国学生和各界人民革命运动结合在一起,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上海,接连不断地投入到爱国民主运动中。从反对甄审到争取和平,从护校运动到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从救饥救寒到反美扶日,从真假和平辩论到迎接解放,取得一次次的胜利,称为战斗在第二条战线上一支强大的生力军。交大党组织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不断成熟,其领导的学生运动恰如一股扑不灭的火焰,愈燃愈烈,被誉为“民主堡垒”。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因斗争形势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反内战争和平(从抗战胜利到1946年6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为了抢夺胜利果实,对原沦陷区实行“劫收”,对原沦陷区公立专科以上学校的学生实行“甄审”。为争取广大学生的读书权利,交大党组织在中共上海学委领导下,带领群众开展了反“甄审”斗争,并取得胜利。为争取和平民主,交大师生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积极参加了“迎接马歇尔”、“公祭于再”、“助学尊师”、救灾反内战等一系列反内战争民主活动。这些斗争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思想觉悟,壮大了党的队伍。
二、护校运动与五二○运动(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并加紧镇压其统治区域的人民革命活动。上海地下党组织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最大限度地团结各阶层人民,坚决领导各阶层群众开展了一系列反美反蒋斗争。中共交通大学党组织加强了组织建设和思想教育,提高了党的战斗力,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合法形式,发动广大学生群众参加了抗议美军暴行运动,赢得了“贾子干事件”的胜利,开展了大规模的护校斗争,积极投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三、反美扶日运动(1947年6月到1948年7月)。1947年6月,解放战争已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阶段,敌我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共上海党组织领导下的青年爱国民主运动,对人民解放战争起了积极的配合作用,成为第二条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交通大学党组织认真学习理论和党的指示,总结学生运动的斗争经验,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壮大革命力量,团结和领导广大学生群众,开展了救饥救寒运动、抗议九龙暴行、声援同济大学一二九事件等一系列斗争,交大成为上海学生开展“反美扶日”运动的主战场,被誉为“民主堡垒”。
四、迎接解放(1948年7月到1949年5月)。1948年秋,解放战争已进入战略决战阶段。蒋介石政府为挽救败局,颁布“改革经济”、“肃清匪谍”、“安定后方”等一系列法令,更加疯狂地镇压国统区的民主斗争。穆汉祥、史霄雯在解放前夕惨遭杀害。中共交大党组织在上级领导支持下,紧紧依靠群众,通过学生自治会改制、将工作重心从社团移到班级、发动宣传攻势、组建新青联、举办真假和平辩论会等措施和灵活的斗争策略,在最艰难的环境中,组织和团结师生员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效地制止敌人最后的大破坏。在发展壮大自身力量的同时,为保护学校和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为迎接上海解放进行英勇的斗争。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上海市东川路800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