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 · 档案 · 文博网
|
数字档案馆
|
校史博物馆
首页
部门概况
部门简介
机构人员
科研成果
荣誉奖项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影像交大
口述交大
思源往事
思源起航
思源北美
思源激流
思源初心
校史文萃
交大党史
党在交大
辉煌征程
史志典籍
年鉴校志
历年年鉴
交大校志
动态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
>
动态公告
>
正文
东吴大学前校长刘源俊捐赠其父刘曾适百岁自述
发布日期:2014-04-07 撰稿: 摄影:
字号:[
大
中
小
]
2014
年
4
月
7
日,怀着对父辈母校的无限敬仰,台湾东吴大学前校长刘源俊,专程前来捐赠其父刘曾适学长著《重工业之路——刘曾适百岁回顾》。捐赠仪式在徐汇校区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会议室隆重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朱健、校史编委会秘书长毛杏云、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盛懿、档案馆副馆长丁东锋等参加了仪式。
朱健在讲话中指出,作为国内少数几所跨越三个世纪的大学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培养出了众多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栋梁,可谓才人辈出,不可胜数。这些杰出校友们传承着交大良好的社会声誉。正是有了刘源俊教授这样的无私捐赠者,像刘曾适这样弥足珍贵的校史文献得以永存于母校,见证一代代交大人岁月与风采,弘扬交大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优良传统,让更多年轻学子不断获取教益。
捐赠仪式上,刘源俊转达了父辈对上海交大不可磨灭的情愫,重点介绍了《刘曾适百岁回顾》成书过程与大体内容。该书
2013
年
12
月出版,不仅呈现了传主参与大陆、台湾重工业发展诸多曲折历程,还深情回顾自己和胞兄刘曾达在上海交大从预科到本科
7
年的学习与生活点滴。
朱健向刘源俊赠送了刘曾达、刘曾适学长在交大求学期间的档案复制件。仪式结束后,刘源俊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董浩云航运馆、闵行校区。
刘曾达、刘曾适背景资料
刘曾达、刘曾适学长,为交大校史上著名的双胞胎兄弟,
1913
年生于上海青浦。哥哥刘曾达,铁路桥梁工程专家。
1936
年毕业于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系。曾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处、中国桥梁公司副工程师。
1944
年至
1946
年在美国密尔沃基铁路公司进修。建国后,历任上海铁路局张华滨桥梁工厂厂长,铁道部武汉大桥工程局设计处副处长、第五桥梁工程处总工程师和局副总工程师。参加了钱塘江大桥的修复以及广州珠江大桥、郑州黄河大桥和成昆铁路多座大桥的建设。主持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施工程序设计,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并主持了后期技术工作。
弟弟刘曾适,
1936
年毕业于上海交大机械工程学院。曾任职中央航空公司、昆明中央机器厂厂长,
1942
年随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赴美学习发动机制造以及零部件之制造。
1948
年到台湾,曾任台湾造船公司协理、总工程师,参与筹建台湾中钢公司,
1971
年担任台湾中钢公司执行副总经理,
1981
年担任中钢公司董事长,被誉为台湾财经界“四怪之一”,是台湾重工业的开垦者。
双胞胎兄弟,在交大同窗求学,你追我赶,成绩都相当优秀,正是因为双胞胎兄弟,七年同室而居,有很多趣事。当时上海交大有五个学院,双胞胎兄弟为了避免进入同一个学院,哥哥刘曾达选择土木工程,弟弟刘曾适选择电机工程。那时候为了防止认错,哥哥与弟弟,一个留五五分头,一个留三七分头。然而,趣事还是接二连三。
1936
届交大毕业生一共有
169
人,每个毕业生必须到同一个照相馆穿上学士服戴上学士帽,拍摄一张照片,照相馆把这
169
张照片集合在一起,再拍摄大合照,分给个人留念。学校收完照片,数来数去只有
168
张,少了一个学生,怎么查也查不出来。最后才发现照相馆贴照片的人看到哥哥与弟弟的两张照片,以为是同一个学生交两张照片,就自动减去一张。平常在校因为两个人发型不同,比较容易辨别,戴上学士帽就看不见发型了。
(作者:周小燕;摄影:朱恺)
【浏览次数】:人
上一篇:
:
盛氏后人向上海交大捐赠盛氏家族宗谱[图]
下一篇:
[东方教育时报]交大校友黄旭华:“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友情链接:
校史 · 档案 · 文博...
数字档案馆
校史博物馆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上海市东川路800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