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在:
黎照寰
“黄金时期”的交大校长黎照寰 黎照寰(1888~1968),字曜生,广东南海人。1907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理学士、纽约大学商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硕士等四个学位,文理兼通,学识渊博。留学期间,黎照寰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一度充任孙中山秘书。1928年任铁道部常务次长。次年兼任交通大学副校长,实际主持校务。1929年10月他辞却铁道部常务次长,专职交通大学校长,由仕途转入文化教育领域。直到1942年交大被迫为汪伪政权接管时离职,任职交大长达13年之久。任职期间,黎照寰坚持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独立地决定交大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建成机械、土木、电机、科学、管理五大学院及中文、外文两系和一个研究所,形成了一个以工科为主、管理为辅、理科为基础的成熟的学科格局。他秉公招生,宁缺不滥,坚决杜绝后门。孙科之子孙治平,曾经报考交大,因国文一科成绩不及格,未能被录取,只得作为一名选科生来交大旁听。在他的倡导下,学校还重视数理化及工科基础课程,强调实践环节,对学生管理严厉。这些被后人概括为具有交大特点的教学特色:“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在此期间趋于定型。到抗战前夕,交大在院系规模、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设备条件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成为一所理工管结合的国内外知名大学,被广大校友称为建国前交通大学“黄金时期”。此时的交大毕业生大都成为社会翘楚,引领各界风骚。比如全国最看重的清华留美公费考试。从1933年留美公费考试重新恢复招考至1936共举行4届,本校考取18人,约占20%。1934年,教育部招考留欧官费生25人,赴意大利学习航空工程。交大独中13人,又占了半壁江山。从“黄金时期”走出的交大毕业生,日后成为科教精英、爱国志士、学界名家、商界显赫的不乏其人,比较著名的有“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当代李冰”张光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数学家吴文俊, “中国航测之父”王之卓,“中国通信界元勋”张煦,中国造船工业的奠基人辛一心,中国第一代著名飞机设计师黄志千,原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致公党中央名誉主席董寅初,语言学家许国璋,国际问题专家宦乡,美国“华人电脑帝王”王安,国际航运巨子沈家桢,等等。 “黄金时期”的三十年代的老交大,人才辈出、声誉远播,曾享有“东方MIT”、“中国最高工业学府”之称。作为校长黎照寰,在老上海被人尊称为“黎南海”。建国后他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Copyright©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上海市东川路800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